

臺海網(wǎng)1月4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文 吳曉平/圖 通訊員 李琳)廈門地鐵1號線開通,包括記者在內的數(shù)十萬市民嘗鮮體驗最美海景地鐵。
其實,早在8個多月前,導報記者就提前“搭乘”過地鐵1號線——戴上 VR頭盔、手握電子手柄,身臨其境。
這一切,源于一項高科技——BIM即“建筑信息模型”,建立起地鐵建設模型,利用三維模型進行虛擬建造。
BIM技術不僅只用于模擬體驗,還有“詩和遠方”——廈門地鐵1號線是全生命周期應用BIM技術,從設計到施工再到運營。
有了它,我們看到未來。
記者體驗
戴上VR頭盔提前“搭乘”地鐵
早在去年4月初,導報記者就已經(jīng)“坐”過廈門地鐵了。這是真的。
廈門地鐵開放首個虛擬體驗模型,導報記者成為首批“乘客”。
戴上VR頭盔、手握電子手柄,提前“搭乘”廈門地鐵1號線,從“誠毅廣場站”進站、上車,成為首批地鐵“乘客”。
戴上VR頭盔時,就置身于敞亮的進站大廳,準備過安檢,眼前所見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極其逼真。
地上,有綠色的前進標識,瓷磚擦得锃亮,可以倒映出天花板的燈光;墻上,可以看到發(fā)光的燈箱廣告,上面有美麗的廈門風景;前方,一個安檢機。稍微抬頭,你可以看到整個大廳的構造,屋頂、燈光等。
安檢結束,“走”到閘口前,把手放到閘機上,閘口轉動,模擬檢票通過,順利進入,就像過BRT的閘機一樣。
環(huán)視四周,一旁的墻壁上配有電視廣告,和之前看到的燈箱廣告不同,上面正在播放一段廈門地鐵的視頻。
往前走的過程中,你可以隨時停下,甚至回頭往身后看。進站閘機旁,有透明的玻璃圍欄,就像一個小陽臺,透過玻璃,還可以看到閘口外的安檢機、墻上的廣告等。再往前,就是通往地下的自動扶梯。“踩”到扶梯口,自動扶梯一滾動,仿佛真的站在真實的扶梯上,感覺到一種失重感。其實,是站在原地不動。
地鐵的站臺長啥樣?很快下到地下,灰色的大理石地板,咖啡色的墻壁,透明的玻璃門。門外,一輛地鐵正“無聲”地駛近。
玻璃門進站口前方,地上有三個箭頭標識,標出中間為下車,兩側為上車。很快,一輛白色的“廈門地鐵”到站,玻璃門打開,導報記者一按手柄,進入車廂。
車廂內以白色為主基調,椅子為不銹鋼,頭頂有紅色的安全拉手。
車子啟動,窗外晃過一幅幅圖畫。這是一趟開往春天的地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