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鉤沉】
廈門供水系統(tǒng)
曾居世界先進水平
如今,鼓浪嶼老居民打開水龍頭,捧一汪清甜的自來水時,總不免想起島上曲折的引水史。
鼓浪嶼申遺網(wǎng)介紹,在自來水引入鼓浪嶼之前,鼓浪嶼居民或飲用井水,或購買用船從附近石碼運來的“船仔水”。1921年,居住在廈門的富紳們委托本地出生的華人工程師林全成,共同籌劃,以解決鼓浪嶼與廈門的用水問題。而后華僑巨商黃奕住與林全成的父親林振勛等人合股籌辦廈門自來水公司,聘請林全成為總工程師,并請來美國工程師衛(wèi)根勘測水源、選址、測量、設計。1923年,公司定名為“商辦廈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1924年,公司招標選中德國西門子公司設備,在廈門島建設蓄水池、沙濾池、水管、水塔及公司建筑,向島內(nèi)居民用戶供水。
據(jù)記載,這是中國東南沿海最早投入使用的自來水供水配套設施。供水系統(tǒng)中,設置在赤嶺的過濾池與臭氧處理為當時世界先進水平,因水質(zhì)優(yōu)良,吸引往來的各國商船在廈門添水。
供水公共設施
見證琴島現(xiàn)代化進程
1929年鼓浪嶼工部局以島上居民飲水和火警消防急需用水為由,請來商辦廈門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在鼓浪嶼設立供水公共設施。于是,公司又請衛(wèi)根測量,由林全成及俄籍工程師設計,在廈門與鼓浪嶼建設上下水碼頭,在鼓浪嶼海口建兩座低水池,在日光巖山麓及雞冠山建造高水池,在雞冠山還建有一棟設備用房和管理人員用房,并配備輸水管道。1932年,四艘運水船和一艘拖船每天工作,開始從廈門島將濾清的水運到鼓浪嶼西仔碼頭。水經(jīng)由電機抽入水池,再通過管道送達鼓浪嶼各處。
相關(guān)史料記載,設備安裝初期,鼓浪嶼用水戶不多,自來水公司入不敷出,擬拆除水管,鼓浪嶼工部局不同意,還強制各住戶、商店都要用自來水,用戶增加了,自來水公司營業(yè)才不虧本。20世紀80年代,海底管道建成,鼓浪嶼自此結(jié)束了吃水靠水船的歷史。
相關(guān)專家認為,鼓浪嶼自來水公司舊址曾經(jīng)為島上居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更在鼓浪嶼現(xiàn)代化進程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本報記者 林路然)
【同步】
鼓浪嶼三處建筑
成區(qū)級文保單位
本報訊 (記者 林路然)近期,鼓浪嶼有3處建筑被列為思明區(qū)第一批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筆山路5號林文慶故居、漳州路18號和福州路20號。
其中,林文慶故居建于1930年,建筑基礎(chǔ)由花崗巖條石砌成,墻用磚砌筑,門廊前仿古希臘陶立克式的水泥圓柱尤為引人矚目。1921年至1937年,林文慶先生應陳嘉庚先生之邀,出任廈門大學校長,彼時他曾居住在這里,這處建筑也是紀念林文慶先生的難得實物。
漳州路18號于1936年建成,現(xiàn)為中央音樂學院鼓浪嶼鋼琴學校,原為英商匯豐銀行經(jīng)理寓所,是座具有亞熱帶建筑風格的近代建筑。
福州路20號以清水紅磚、灰白抹灰檐口與窗套共同制造色彩和質(zhì)感的對比,體現(xiàn)了20世紀上半葉鼓浪嶼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的建筑特色。
(記者 林路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