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初12部影片在思明取景
說起廈門與影視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91年前,就有劇組來廈門取景了。
1928年1月24日,上海復(fù)旦影片公司十多人,帶著上海中華歌舞學(xué)校的一群學(xué)生,來廈門選取拍攝《西游記》外景鏡頭。接著拍攝《火燒紅蓮寺》。
“從那時開始,除了十年動亂停過一段時間外,廈門這個‘攝影棚’,幾乎每年都有制片廠到這里拍攝外景、實景。”郭老介紹,單單從1980年5月到1981年5月,就有12部影片在這里選拍鏡頭。
彩色短片《鼓浪嶼紀(jì)游》,鼓浪嶼取景,介紹鼓浪嶼的綺麗風(fēng)光、名勝古跡和豐富多彩的人民文化、體育生活,還拍了島上居民;影片《歸宿》206個鏡頭在廈門取景。廈門賓館5號樓樓閣,成了臺灣的小酒吧間;思明南路街道兩旁張掛起了五光十色的廣告牌和霓虹燈,就連思明電影院的主樓正方也聳立著巨幅電影廣告《仙巴歷險記》。
延伸閱讀
比爺爺奶奶還老的“祖輩級電影院”
廈門除了是“天然影棚”,廈門人對電影的熱情也很高。
早在上世紀(jì)二三十年代,廈門的戲劇和電影就繁榮活躍。改革開放前,廈門已有17家影院,基本集中在思明區(qū)。讓我們看看這些比爺爺奶奶還老的“祖輩級電影院”,如今都還好嗎?
延平戲院(鼓浪嶼市場路6號)
市場路6號,和路名一樣,這里有一個菜市場。
上世紀(jì)三十年代,緬甸華僑王紫如、王其華兄弟從海外回來,買下現(xiàn)今海壇路15號地皮,建起三層小樓。一樓為鼓浪嶼菜市場,二樓建戲院,就是“延平戲院”。樓上看戲,樓下買菜。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延平戲院改名鼓浪嶼戲院,后又更名為鼓浪嶼電影院。1987年2月,鼓浪嶼音樂廳投入使用,鼓浪嶼電影院退出歷史的舞臺。
如今,菜市場早已不在,保留至今的是市場入口處頂部一片波浪形山花,上面寫著“鼓浪嶼市場”五個大字,一樓建成電影博物館,二樓恢復(fù)戲院(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