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前
廈大囊螢樓里
3名共產黨員
第一次舉手
誕生了八閩大地最早的黨支部
92年前
廈門大同路
一條不起眼的小巷
深藏“廈門總工會”
組織了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
彼時的沙坡尾
還是漁港
漁船排列在岸邊
起航、收工,海腥味隨處可聞
歷經(jīng)近百年
囊螢樓在、土堆巷也在
即便周邊變化萬千
每一次走近它
也能重溫那段逝去的崢嶸歲月
巨變七十年 見證思明成就
思明區(qū)委宣傳部指導,思明快報、海峽導報社共同推出《巨變70年——傳承紅色記憶,見證思明成就》,全面講述思明的紅色巨變,重走那些英雄曾浴血奮戰(zhàn)的地方,感受紅色記憶的正能量與傳承。
沙坡尾
曾經(jīng):
福建省第一個黨支部在廈大誕生
廈門大學囊螢樓
建于1921年
是陳嘉庚興建的首批廈門大學校舍之一

1926年2月羅揚才、羅秋天和李覺民3名共產黨員在囊螢樓111室舉行秘密會議宣告中共廈門大學支部正式成立這是廈門地區(qū)第一個中共支部也是福建省最早成立的中共黨組織之一

福建省第一個黨支部誕生羅揚才隨即在廈門開展中共黨組織工作工作地點離廈大不遠就在大同路的“土堆巷”

92年前的1927年1月24日
廈門總工會在這里成立
此后
這里成了廈門工人運動的指揮部
組織開展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

1961年
“廈門總工會舊址”
被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
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葉飛上將為它題寫“廈門總工會舊址”牌


巨變:
總工會舊址修繕開放 沙坡尾變身“創(chuàng)意港”

青青校園、莘莘學子
白墻紅瓦的囊螢小樓
歷經(jīng)硝煙戰(zhàn)火,仍如初建
羅揚才烈士的雕像豎立在校園內
陪伴著一代又一代廈大學子

走出白城校門
不遠處是演武大橋
目前世界上離海平面最近的橋梁

臨海見海
大橋中段,有個觀景平臺
從這里望去,碧海汪洋觸手可及
浪漫琴島近在眼前

從演武路匝道下行,是沙坡尾
曾是一處鬧市中的避風塢
昔日的玉沙坡,變身“創(chuàng)意港”
環(huán)抱在高樓大廈之中
成了網(wǎng)紅打卡“種草”地但廈門漁港文化仍歷歷在目走在街頭巷尾仍能感受到古老漁港散發(fā)著清新和時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