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學會化解壓力,也要扛得起壓力
越到地方或者一線,工作越具體,跑得越多,了解得越多,面臨的責任和壓力越大。這當然不僅是當下地方官員的感受,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也曾感到“棘手”。
1986年,馬凱出任北京市物價局局長。當時全國剛好進行價格改革,政府對很多商品放松價格控制。矛盾也接踵而至,“天天同代表各種不同利益要求的人打交道,解決了一批棘手的價格矛盾,又冒出一批新的價格矛盾”。
問題解決不可能人人都滿意,所以當時一些人稱物價局為“漲價局”,另一些人則說是“壓價局”。馬凱自然“坐在了火山口”,也“飽嘗了酸甜苦辣”。
馬凱愛寫詩,出版過數(shù)本詩集。但物價局這段日子,他幾乎沒有詩作問世。
還好,他比較豁達,只是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
地方或者一線的壓力,還有很多源于權力與責任的差異。上有中央政策、下有地方需求,地方官員身在其中,需要兩頭兼顧。確實與本地情況不符時,也要懂得積極向上爭取。
上世紀80年代,教育資金按照中央政策,應由老百姓自己籌集。“群眾對此認識不多,抵觸比較大?!睍r任正定縣南牛鄉(xiāng)黨支部書記李宗魁稱。
中央政策肯定需要執(zhí)行,但群眾也需要引導?!疤貏e會做思想工作,各個鄉(xiāng)鎮(zhèn)都走到了?!崩钭诳Q。
當時正定每年要上繳征購糧食7000萬斤,一些村民為了填飽肚子,到外縣買山藥維持生活。
這種情況比較敏感,少有人愿意主動向上級反映。習近平當縣委書記后,責任就落在他頭上。最后多次向上級反映情況,才把征糧任務減下來。
當然,有時候,也要學會扛得起壓力,在重壓之下前行。
俞正聲在青島時,就頂著時任副總理朱镕基的“肝火”,解決青島啤酒問題。
1993年青島啤酒在香港上市,成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內(nèi)地企業(yè)。這是朱镕基拍板“點將”,俞正聲親自率隊到北京“公關”,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的結(jié)果。這是好事。
可惜三年后,好事變成了壞事——青島啤酒經(jīng)營不佳,朱镕基大動肝火說,青島啤酒和龍井茶是在世界上真正叫得響的名牌,“一定要保住這兩個品牌,誰砸了這個品牌,就嚴肅處理誰!”
俞正聲當時面臨的壓力被形容為“令人心驚肉跳”。
權衡了三個月,最后青島決定換將,為青島啤酒謀了一個扭轉(zhuǎn)局面的董事長,俞正聲親自傳達。
多年后,他談起朱镕基時稱,“朱總理是好領導……我剛到北京的時候,有一個朋友跟我說,你要想說服朱總理,就得他硬你更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