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王國榮展示自己的刺繡作品。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王氏宮繡”代表性傳承人王國榮潛心研究刺繡30余年。近年來,王國榮在家鄉(xiāng)河北省隆化縣創(chuàng)立工作室,為高端定制服飾進行代加工,非遺技藝得到傳承的同時,還帶動當地40多名繡娘發(fā)展“指尖經濟”,工坊年收益達120余萬元。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12月13日,王國榮展示自己的刺繡作品。
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王氏宮繡”代表性傳承人王國榮潛心研究刺繡30余年。近年來,王國榮在家鄉(xiāng)河北省隆化縣創(chuàng)立工作室,為高端定制服飾進行代加工,非遺技藝得到傳承的同時,還帶動當地40多名繡娘發(fā)展“指尖經濟”,工坊年收益達120余萬元。
新華社記者 金良快 攝
日前,晉安區(qū)第五批區(qū)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福州鼓山后嶼線面手工制作技藝等9個項目入選,在增加數量的同時新增了“傳統(tǒng)醫(yī)藥”類非遺項目,進一步擴展非遺項目類別。 本次新增的9項區(qū)級非遺項目包括:鼓山后嶼線面手工制作、梅園醬鴨傳統(tǒng)制作、蒲宴烹制、傳統(tǒng)和香制作、金屬胎體大漆髹飾技藝、閩派福地菖蒲造景藝術、修園陳氏中醫(yī)頭部理療手法、陶氏骨...
張娟娟在小區(qū)樓頂晾蠟染制品(8月18日攝)。 家住貴州省安順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西航街道的苗族姑娘張娟娟是一名“95后”,由于外婆和母親都是村里的蠟染能手,她在從小的耳濡目染中對蠟染也懷有濃厚的興趣。 長大后,在外地上學的張娟娟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主動學習傳承母親的苗族...
翔安文旅集市活動現場,洪曉瑜(右)展示春仔花制作技藝。(林木陽 攝) 在翔安文旅集市上,來自洪厝村的洪曉瑜攤位前擠滿了人。彩色的絲線、月牙狀的金箔紙,在她的巧手中交錯纏繞,“開”出了一朵形態(tài)逼真的石榴花…… 閩南婦女有戴春仔花的習俗,但現今能制作春仔花的人越來...
6月23日,在薩日朗巾幗民族手工藝合作社,一名繡娘在挑選線頭。 一朵朵火紅的薩日朗(山丹花)繡在服飾上,繡在胸針上。走進薩日朗巾幗民族手工藝合作社,繡娘們正忙著手中的針線活兒。合作社位于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烏蘭毛都草原上,于2016年8月開始運營,特色是用蒙古族刺繡...
“茶百戲是點茶的精粹,又稱分茶、水丹青,始于唐,盛于宋,到近代后幾近失傳。”熱播劇《夢華錄》籌備期間,章志峰受邀給全劇組講課,于是有了劇中被網友稱為“最早拉花”的茶百戲。很多人不知道,茶百戲差點就失傳了。 章志峰是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茶百戲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983年,他在福建農學院茶葉專業(yè)就讀,從史料中了解到茶百戲,當時就覺得很神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