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0月30日電(周卓傲)“好奇”, “好奇”, 還是“好奇”。 在30日下午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上,“好奇”成了四位新晉諾獎得主討論會上最熱的詞。
威廉·凱林和格雷戈·塞門薩作為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主要關注的領域是“低氧誘導因子”的創(chuàng)新發(fā)現(xiàn),米歇爾·馬約爾和迪迪埃·奎洛茲則是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他們聯(lián)手開發(fā)出了能夠偵測到星體帶來振動的工具。雖然這四名科學家研究的方向天差地別,但是對科學的態(tài)度上,四位科學家卻保持了出奇的一致。在分享自己研究過程中,四位科學家不約而同地強調了好奇對科研的作用。
威廉·凱林表示,和格雷戈·塞門薩的研究是從關注到一些患有罕見病家族開始,出于自然的好奇,想了解是怎么回事,結果發(fā)現(xiàn)家族中存在遺傳的基因變異的情況,并將該疾病命名為VHL,通過這樣一個角度入手,研究它跟氧氣的關系。
“我覺得歸根到底都是出于好奇心,對宇宙的好奇心”,米歇爾·馬約爾說道,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抬頭看天空的時候,就可能就會好奇這個閃亮的星星是什么東西,這個宇宙是怎么回事,對科學家來說也是如此。
格雷戈·塞門薩表示,作為一個科學家,其實和普通人沒有什么不同,都會對生活中的現(xiàn)象感到好奇,并試圖從自己工作的角度,來理解所看的東西。對于他來說,氧氣無處不在,把自己所研究的領域,延伸到日常生活當中去,并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威廉·凱林同時反思了目前科學界存在的一些問題,現(xiàn)在很多國家把對于科技的投資、投入跟所謂可交付的東西掛鉤,這無疑是非常不明智的。威廉·凱林強調,真正給我們帶來革命性變化的技術,其實都是來源于一些基礎的研究,當你對這種研究進行投入的時候,你并不知道投入的結果是什么。但正是這些基于好奇心的研究,才能給技術帶來飛躍性的突破。
“人類現(xiàn)在掌握的這些技術,都是從最基礎的研究開始”,迪迪埃·奎洛茲對威廉·凱林的觀點表示贊同,他提到了整個人類發(fā)展史中,所有繼承下來知識,都是因為當初有一顆好奇心,無意中發(fā)現(xiàn)這些“無用”知識,但這些知識在日后的研究中卻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應用。(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