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崎和平資料館副理事長 新海智廣: 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痕跡,以前在這棟樓的后面有兩棟建筑,住著204名中國人,非常狹窄一個房間里擠了很多人。
新海先生從1980年代開始研究日本強征勞工的問題,去中國和韓國采訪了二戰(zhàn)勞工。

勞工的生活有多艱苦,生活在和平時期的我們可能聽再多的描述都難以感受。只能看著深不見底的礦井,試圖去想象每天下到差不多深1000米,溫度30度以上,濕度達到95%的礦井里挖煤是怎樣一種體驗。

長崎和平資料館副理事長 新海智廣:每天兩次,交替工作12小時,有各種工作,比如推車、填補挖出煤炭之后的空洞等,都是重體力勞動,非常殘酷。但吃的卻只有極少的窩頭,骨瘦如柴,兩三個月體重會減十公斤左右。
而在日本管理者眼里,這些外國勞工都沒有名字,只有上了島就給他們標(biāo)記上的編號。

長崎和平資料館副理事長 新海智廣:勞工當(dāng)中有農(nóng)民,有學(xué)校老師,有商人,也就是說不只是俘虜,雖然也有戰(zhàn)爭俘虜被帶到這里,但更多是被綁架來的普通農(nóng)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