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俄媒:中國平穩(wěn)有序推進“垃圾革命”
參考消息網(wǎng)1月21日報道 俄羅斯自由媒體網(wǎng)站1月17日刊登題為《為何14億人口的中國沒有像俄羅斯那樣被垃圾“淹沒”》的報道稱,眾所周知,俄羅斯2019年實行了所謂的“垃圾革命”。政府的行動很大程度上是在圍繞這一話題發(fā)生諸多丑聞后的亡羊補牢。俄羅斯的鄰居中國是怎么做的呢?兩國做法有很多不同,重點之一是推行改革的漸進性和計劃性。
報道稱,中國政府沒有把垃圾回收當作掙錢的生意,或者讓私人企業(yè)來做。中國對生態(tài)的重視程度也更高。全國各地建立了處理和再利用垃圾的工廠,為將來的分類回收和深度處理作準備。
報道稱,要知道,中國的問題遠比俄羅斯大得多。它不僅人口十倍于俄羅斯,而且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更高。據(jù)官方統(tǒng)計,2017年中國202座大中城市共產(chǎn)生了2.02億噸生活垃圾。2018年,僅上海一個城市就產(chǎn)生900萬噸垃圾。北京每年的數(shù)字也差不多。同時,中國可以填埋垃圾的閑置土地比俄羅斯少得多。
報道稱,中國早在2000年就考慮全面實行垃圾分類回收。以北京和上海為首的幾座城市開展了試點,以研究回收垃圾和動員居民參與的辦法。比如,北京在環(huán)?;顒又邢蛟圏c小區(qū)居民家庭贈送用于分裝不同種類垃圾的三色垃圾桶。按照市政府的設想,這將促使居民對垃圾進行分類。街道上的垃圾箱也將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習慣。中國政府承認,“這項改革進展緩慢”,主要原因是居民還未做好準備。中國官員和專家承認,老百姓起初沒有正確地給垃圾分類,或者干脆拒絕這么做,導致按照預計產(chǎn)能建設的垃圾處理廠負荷不足。與此同時,大城市卻有一大批個人拾荒者在回收甚至購買廢品,然后轉(zhuǎn)賣給回收站。在北京,這樣的勞動者約有16萬人。但他們無法回收所有垃圾。
報道稱,廢品中不光有垃圾,還有“未被有效利用的資源”。如今,中國制造紙制品的纖維近六成來自二次原料。而為了讓居民直觀地看到垃圾分類的效果,北京一些小區(qū)里安裝了廚余垃圾處理設備。它能將廚余垃圾加工成環(huán)保肥料,然后為院內(nèi)綠化帶施肥。
報道稱,隨著垃圾相關法規(guī)的通過,解決垃圾填埋場的工作也隨之展開。北京計劃取締市內(nèi)的垃圾場,并用垃圾焚燒發(fā)電。發(fā)電設備能處理各種垃圾,包括舊包裝、衣服、醫(yī)療廢品和食物殘渣。
上海2019年全面實行了新的垃圾處理制度。根據(jù)2019年7月1日起實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垃圾分為4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濕垃圾和干垃圾。違反規(guī)定可能被罰款50元至200元。
根據(jù)中國的垃圾處理改革計劃,46座城市將在2020年年底前實行新制度。未來,改革將覆蓋全國,但計劃十分謹慎地逐步推行。
俄媒感嘆,新中國就是如此。那里的所有計劃都能完成并超額完成,改革進行得也比俄羅斯更成功。
(2020-01-21 06: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