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布東瀛譜新篇
伴隨著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牛郎織女傳說也流布海外,特別是在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qū)都有傳承。
在東瀛日本,牛郎織女傳說與七夕節(jié)相伴傳播廣泛。根據(jù)畢雪飛教授的研究,牛郎織女傳說早在兩漢魏晉時期隨同紡織技術一起傳入日本,在生活層面影響著日本人的信仰、祭祀以及神話。此后的隋唐時期,跟隨遣唐使來到中國的留學生再次把牛郎織女傳說和七夕節(jié)帶回日本,在宮廷內部形成了以七夕乞巧奠為中心的詩宴,歌詠牛郎織女,并逐漸在上流社會中普及開來。至平安中期,又逐漸融合了唐代宮廷七夕儀式,形成了以展示絲織品與寫作和歌為中心的宮廷乞巧奠儀禮。發(fā)展到江戶時代,宮廷儀禮向庶民階層滲透,逐漸演化為平民化的城市七夕風俗,并向農(nóng)村地區(qū)擴散。
世居京都的冷泉家,是日本最著名的公卿貴族藤原家族的后代,以傳承寫作和吟誦和歌為家業(yè)。冷泉家每年七夕舉辦的乞巧奠已經(jīng)延續(xù)了一千多年,是日本宮廷上層傳承牛郎織女傳說和七夕節(jié)俗的典型代表。畢雪飛曾對2018年的乞巧奠進行調查,并予以詳細記述。
京都冷泉家院落不大,黑瓦白墻,當年是按照江戶時代家祿三百石的羽林家標準建造,算得上是公家中等水平。如今,這座府邸是日本現(xiàn)存唯一的近世公家住宅,已經(jīng)被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遺產(chǎn)。乞巧奠舉辦的傍晚,進入府邸,便可以看到院子里已經(jīng)布置好七夕供奉的“星之座”祭壇,兩個高臺桌子上擺放著兩組“海幸”(鮑鯛等)與“山幸”(茄梨瓜桃等)以及琵琶等樂器,周邊掛著五色絹絲,傳承的是平安時期儀式書《江家次第》第八卷“七日乞巧奠事”所載的祭壇布置。
乞巧奠儀式傍晚6點開始,先由冷泉家第25代傳人介紹乞巧奠傳承千年的歷史概況,接著雅樂演奏,上場三男二女,身著狩衣、袿袴等平安時期的宮廷裝束,分別拿著箏、琵琶、笙、篳、笛登場。雅樂演奏共有平調音取、越殿樂、王昭君、朗詠二星四個曲目。雅樂完畢,由冷泉家血統(tǒng)傳人冷泉貴實子講述牛郎織女傳說,主持和歌披講儀式。披講是提高和歌技巧的儀式,七夕和歌披講以牛郎織女二星為主題,參加者為一男兩女,與雅樂演奏者一樣著平安宮廷裝束登場,披講的具體流程為:男先歌,二女隨唱,最后三人合唱。
披講接近尾聲時,天色已暗,開始點燈儀式,先是面向二星點燈,然后七夕供奉臺點燈,最后庭院四角點燈。瞬間庭院內燈火星星點點,氣氛愈發(fā)浪漫朦朧。
此時,進入“流れの座”環(huán)節(jié),是為乞巧奠儀式的高潮。首先由一位助手在場地中間鋪上白絹(代表銀河),然后身著平安宮廷服裝的五對男女登場,兩兩相對分坐在白色絹絲兩旁,隨后助手拿著筆墨紙硯等分別放在每人面前。只看見對面一排男性開始沉思,片刻后提筆在紙上寫字,寫好后遞給對面的女性,女性用扇子接過來,讀后有的沉思,有的馬上提筆在紙上寫字,寫好后再遞給對面的男性。這是始于平安時期宮中,男女在七夕夜里模仿牛郎織女銀河相隔互訴衷腸的和歌贈答活動。和歌主題基本圍繞牛郎織女二星重逢喜悅、相聚短暫、別離惆悵等情緒生發(fā),歌詠現(xiàn)實中男女的悲歡離合。最后,朗誦了幾首當天五對男女所作的和歌,不外乎借牛郎織女傳說抒發(fā)現(xiàn)實中男女之情。儀式結束時為當晚8點半。
冷泉家的乞巧奠傳承了日本宮廷的七夕習俗,各地每年七八月份舉辦的七夕祭則可作為日本庶民節(jié)慶文化的代表。江戶時代是日本庶民文化興盛時期,傳承于貴族社會的七夕儀禮開始向庶民階層滲透。特別是江戶幕府將五節(jié)供(正月七日人日、三月三日上巳、五月五日端午、七月七日七夕、九月九日重陽)定為官方假日,七夕很快形成了以家庭為中心的平民化習俗在城市中流行。1872年,明治政府將歷法改為西歷并廢除“五節(jié)供”后,傳統(tǒng)節(jié)日式微。此后,直至20世紀20年代,尤其是二戰(zhàn)之后,傳統(tǒng)節(jié)日及其習俗才出現(xiàn)全面復興的勢頭。
位于日本東北地區(qū)的“仙臺七夕祭”在城市七夕祭中最為著名,影響也最大。它與神奈川縣平冢市的“湘南平冢七夕祭”、愛知縣安城市的“一宮七夕祭”并稱日本三大七夕祭。
仙臺七夕祭始于江戶時代的伊達政宗時期,距今已經(jīng)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仙臺七夕祭最具特色的是制作鮮艷巨大的“七夕飾”。所謂“七夕飾”,就是在十幾米的竹竿上掛上紙花彩球、色彩繽紛的紙條、各色各樣的紙鶴以及寫滿愿望的五色短冊等,并將其裝飾在商店街內。
城市七夕祭的主要活動是祈愿。來自中國的穿針乞巧,在這里演化為各種各樣的愿望祈求。他們將愿望寫在五色短冊上后,掛在笹上。祈愿的內容大體可以分為幾類:戀愛成功、家庭和睦、學業(yè)有成、工作順利、世界和平等,幾乎包含了日本民眾的所有訴求。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織女仿佛是“全能神”,特別是在戀愛和學業(yè)方面最管用,因此,常??吹角閭H和小孩子認真寫愿望的畫面。
日本城市七夕祭的基調中仍然講述著來自中國的七夕傳統(tǒng)。日本城市七夕祭宣傳中,首先講述七夕節(jié)的由來,講述來自中國的牛郎織女傳說。七夕祭中最典型的造型是中國古裝形象的牛郎織女執(zhí)手相視的畫面。仙臺市內七夕祭現(xiàn)場,還有手持織布梭子的織女雕像;大阪交野市則把織女設計成萌萌的“卡哇伊”小仙女的造型,閃爍著大眼睛,頭上兩個高高的環(huán)形發(fā)髻上頂著三顆小星星,布置在車站以及道路兩旁。大阪交野市與枚方市分別以織女與牛郎為文化形象,兩個城市恰好隔甘野川而望,共生共享七夕傳說文化資源。
牛郎織女傳說在華夏大地傳誦了數(shù)千年,已經(jīng)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chǎn)。人生天地間,與日月共享光芒,牛郎織女傳說也將伴隨著星光、伴隨著人類的情感繼續(xù)被吟詠傳誦,被發(fā)揚光大。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山東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民俗學會會長。)
葉濤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