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相映在沂源
自唐宋以來,特別是明清時期,牛郎織女傳說以其獨特的魅力融入山東省沂源縣的山水之中,化入民眾的口頭傳統(tǒng),成為在沂源這塊土地上最具影響力的風(fēng)物傳說。
沂源牛郎織女傳說主要流傳在縣域南部的燕崖鄉(xiāng),與當(dāng)?shù)厣酱ň拔锶跒橐惑w。發(fā)源于沂源縣魯山的沂河,自北向南流經(jīng)燕崖鄉(xiāng),在牛郎官莊村往東拐了一下繼續(xù)南行,正是在這個拐彎的地方,形成了今天景色迷人的牛郎織女傳說景區(qū)。牛郎官莊所面對的沂河南岸是大賢山,山體臨河的懸崖被稱作“燕子崖”,燕崖鄉(xiāng)便由此得名。燕子崖半山腰處有一個洞穴,洞口寫著“織女仙洞”四個醒目的大字,沂源縣的牛郎織女傳說就要從這兒講起。
燕子崖、織女洞這些名稱始自什么年代?牛郎織女的傳說怎么會與沂源結(jié)下不解之緣?分布在大賢山各處的碑刻資料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線索。
大賢山上現(xiàn)存最早的碑刻是立于宋代元豐四年(1081年)的一塊功德碑,此碑雖然現(xiàn)存于織女洞中,但從碑文中還看不出與織女有什么聯(lián)系。大賢山上還存有一座金代石塔,石塔上面出現(xiàn)了金代泰和六年(1206年)的線刻人物像和文字題刻。題刻主要記述了大賢山道教的開山人物、活了318歲的道士張道通的事跡。值得注意的是,金代泰和六年的碑刻文字中出現(xiàn)了張道通云游至大賢山、定居于織女崖的敘述:“乃游此地,謂人曰山名大賢,織女崖□,乃同徒眾登眺巔峯,山清水秀,而樂居焉。”這里的“織女崖”,是我們所見到的最早的與織女有關(guān)的記載。
今存于大賢山上的三通明代碑刻,為我們破解沂源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和發(fā)展之謎提供了重要依據(jù)。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立于山頂玉皇閣的《重修迎仙觀玉帝行祠記》,這樣解釋大賢山和迎仙觀的來歷:“所謂山之大賢者,因織女之稱也;觀之迎仙者,昔仙人所居也。”大賢山之賢人是織女,迎仙觀之仙人是張道通。所謂織女之“賢”,強調(diào)的是作為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中女子的“賢惠”的品德。
對于我們理解沂源牛郎織女傳說最為重要的一段史料,出現(xiàn)在明代萬歷七年(1579年)的《沂水縣重修織女洞重樓記》中。碑文中解釋山洞命名的原因是“唐人聞個中扎扎機聲,以故織女名”。在這段文字中,還十分難得地透漏出把織女和牛郎牽連在一起的機緣:時任知縣在視察大賢山時,看到秀麗山水,生發(fā)出一段奇思妙想,他對主持道人大談玄妙之理,講什么神仙洞穴必須得“秘”、得“虛”,而道士呢,“守者會公意,即禮多方金粟展力為之,對面并起牛宮”??h太爺?shù)囊欢握勑?,竟然引發(fā)了道人將織女洞和牛郎附會在一起的念頭,并且立竿見影,馬上付諸行動,第二年就在織女洞的對面、沂河的岸邊建起了牛郎廟(牛宮),“于是乎,在天成象者,而在地成形矣。”
至此,牛郎織女傳說如何被附會在沂源縣大賢山一帶的歷史發(fā)展脈絡(luò),便清晰地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
在沂源當(dāng)?shù)剡€流傳著牛郎是牛郎官莊村孫氏祖先的說法,牛郎官莊村莊的出現(xiàn)、以及孫氏家族與牛郎之間的關(guān)系又該怎么理解呢?
當(dāng)?shù)朗坑谌f歷年間在織女洞對面沂河岸邊修建“牛宮”之時,牛宮的周邊是否有人居住、是否已有村莊呢?至今,還沒有確鑿史料能夠證明當(dāng)時那里就已經(jīng)有人定居或者已經(jīng)有村莊存在?;蛟S,已經(jīng)有人居住,并在那里耕種,但村名沒有流傳下來,也許就沒有村名。
定稿于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的《沂水孫氏宗譜略》中,為我們提供了牛郎官莊村孫氏家族遷居此地的最初時間。據(jù)為譜書作序的孫家的外甥、民國時期山東省議會議員顧石濤考證:孫氏“居沂水牛郎官莊一支今已十余世,上推遷沂年歲,當(dāng)在明代末葉”。至宗譜成書的民國年間,這支沂水孫氏已繁衍至十五世。根據(jù)這些記載,我們可以作出這樣的推斷:明代末葉孫氏家族遷居沂水、定居沂河岸邊時,“牛宮”已于萬歷年間修建而成,村莊因位于牛宮附近,因而命名村莊為牛郎官莊。毫無疑問,牛郎官莊村是因牛郎廟而命名的,其立村時間應(yīng)晚于建廟的時間。
至于牛郎官莊孫氏家族與當(dāng)?shù)貍髡f中牛郎的姓氏一致的原因,追溯起來就更加困難。據(jù)李萬鵬教授考證,在山東的地方戲中,有將牛郎冠以孫氏姓的?;蛟S,正是受這種地方民間戲曲或其他我們還不知道的原因的影響,又由于孫氏當(dāng)年遷來沂水定居在牛郎廟旁的歷史巧合,使牛郎官莊村的孫氏被人稱作了牛郎的后代。
“做十六歲”保平安
在我國的閩南和臺灣地區(qū),流傳著七夕節(jié)祭拜七娘媽、“做十六歲”的習(xí)俗。
閩臺地區(qū),把織女神稱作“七娘媽”。根據(jù)洪淑苓教授的考證,七夕祭拜七娘媽的習(xí)俗,最早被記錄在清代乾隆初年纂修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中:“七月七日,曰七夕,為乞巧會,家家晚備牲禮、瓜果、花粉之屬,向檐前祭獻,祝七娘壽誕,畢,則將端午男女所系五彩線剪斷同焚?;蛟豢怯谑侨丈?,士子多于是夜為魁星會,備肴歡飲。村塾尤盛。”
為什么稱織女神為“七娘媽”呢?至今沒有令人信服的解釋。比較常見的說法是,這和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有關(guān)。在牛郎織女傳說中,不僅牛郎和織女相識相愛,而且還生下了一對兒女。生兒育女情節(jié)的出現(xiàn),就為女主角織女增添了作為母親對于兒女的疼惜之情。閩南地區(qū)原來就有七娘媽的信仰,在牛郎織女傳說的流傳過程中,人們將作為母親的織女神與原本民間流傳的七娘媽信仰結(jié)合在了一起,七娘媽成為了兒童的保護神,在七夕節(jié)的時候接受人們的祭拜。
祭拜七娘媽最典型的儀式就是“做十六歲”。“做十六歲”屬于成年禮的儀式,孩子小的時候?qū)⑵吣飲屨J作“契母”(如同人間的干媽),并且隨身佩戴七娘媽神前的香火袋,受其庇佑。等長到十六歲這一年,就要舉行“做十六歲”的儀式,到七娘媽廟或者在自家神案前,向七娘媽祝禱感恩,從紙扎做成的“七娘媽亭”下鉆過去,代表“出婆姐間”,從此就是成年人了,具有“通過儀式”的意義。
臺南的開隆宮主祀的主神就是七娘媽,開隆宮每年都舉辦七夕“做十六歲”的活動,影響所及遍布全臺灣。朱鋒在《臺南的七夕》一文中,這樣描述開隆宮的七夕:“此日俗為七星娘娘(俗叫做七娘媽)的壽誕。崇奉此神的本市中區(qū)開隆宮……全市的婦女們都遠道而來,虔誠地?zé)愣Y拜,一心一意,求子女的成長。除了前往開隆宮之外,各家庭都備辦了豐富的牲禮,于下午在廳堂致祭七娘媽,尤其是家有十六歲子女的家庭,特別隆重地舉行了成年大典禮。除了應(yīng)備祭品之外,又從糊紙店購買了一座華麗的‘七娘媽亭’,與各親友送來的禮品合在一起致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