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 題:一“鼓”作氣打走貧困 一針一線繡出幸福——貧困地區(qū)擦亮文化“金名片”
新華社記者李自良、龐明廣、郎兵兵
甘肅定西農村婦女手工縫出的刺繡,成了游客爭相搶購的“網紅”文創(chuàng)產品;陜北漢子每天打起腰鼓,用演出費撐起了整個家庭……在我國許多擁有豐富文化資源的貧困農村,貧困群眾正用自己的雙手,一針一線、一“鼓”作氣,實現擺脫貧困的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輸血更要造血,建立造血機制,增強致富內生動力,防止返貧。
近年來,文化和旅游等部門大力推進“非遺+扶貧”,發(fā)揮文化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讓傳承千年的文化遺產為脫貧致富帶來新生機。許多貧困村寨如今正依托祖祖輩輩傳承千年的文化遺產,擦亮文化“金名片”,闖出了以特色文化造血的脫貧之路。

在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云田鎮(zhèn)三十鋪村,隴西刺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祁輝(中)在收購村民的手工刺繡(10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郎兵兵 攝
助脫貧,文化名片“錢”途可期
走進位于江蘇省徐州市潘安湖畔的馬莊村香包文化大院,一股清香撲鼻而來,長條展柜上擺放著各色香包,縫香包的村民們正忙著穿針引線。
香包,是徐州農村地區(qū)廣為流傳的民俗工藝。每逢傳統(tǒng)佳節(jié),當地村民就會縫制裝有中藥的香包,贈送親友以表達祝福。
馬莊是徐州有名的民俗文化村,馬莊香包名聲在外。以前,香包只是村民互贈的小禮物,可隨著香包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潘安湖旅游業(yè)的興起,馬莊香包近年來也成了游客爭相搶購的“網紅”紀念品。
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馬莊村,走進村里的香包制作室。拿起村民王秀英制作的中藥香包,總書記自己花錢買下一個,笑著說“我也要捧捧場”。
馬莊村黨委副書記王俠介紹,馬莊香包的年銷售額目前已達600多萬元,縫制香包的村民平均每月可以拿到2000多元加工費。2018年,馬莊村香包文化大院投入使用,這座占地2000余平方米的大院集研發(fā)、制作、銷售等功能于一體。
“最近我們正與上海幾家景區(qū)洽談合作。”王俠說,相信馬莊香包產業(yè)不久后就能再上一個臺階。
小小香包,只是近年來農村特色文化資源加速轉化為真金白銀、助力村民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
在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qū),打腰鼓是流傳了2000多年的民俗,豐收、節(jié)慶或嫁娶時,當地人都會打起腰鼓。貧困戶李東東沒有想到,年少時癡迷的腰鼓竟幫他“打跑”了貧困,撐起了瀕臨崩塌的家。
幾年前,李東東父母接連患病,妻子罹患癌癥,大兒子也患有腦癱。絕望時刻,當地政府組織了免費的安塞腰鼓培訓班,邀請李東東參加。憑借出色的“童子功”,李東東很快就從培訓班畢業(yè),加入了當地的腰鼓演出隊。
“去年光演出就賺了一萬多元,一打起腰鼓我就精氣神十足,一點都不覺得累。”李東東說,最近妻子病情好轉,也跟他學起了打腰鼓,“希望我倆有機會一起出去演出,一起去看看外邊精彩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