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部分大學生沉溺于電子產品、上課玩手機的現(xiàn)象,張老師認為:“大學生上課偷玩手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課堂沒有吸引力,讓學生走神。這個問題宜疏不宜堵,應該讓手機為教學服務,發(fā)揮新媒體的作用。”
張毅,1992年畢業(yè)于當時的重慶郵電學院,畢業(yè)后留校工作至今,一直從事通信網絡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他說:“從過來人的角度講,這個專業(yè)很乏味無趣,我得花點心思,從內容到上課方式都變一變。”
第一節(jié)課不到教室
躺著坐著必須在電腦面前
這么好玩有氛圍的上課模式,張老師究竟是怎么想出來的?
張老師介紹,通信工程專業(yè)變化很快,比如,前幾年還在研究4G,可現(xiàn)在就要研究5G了。所以,他的每節(jié)課,都要花費10至20個小時備課做PPT。
張毅喜歡給學生講現(xiàn)象背后的東西,比如:5G來了,它是怎么來的,靠什么運行,給社會帶來什么影響?這些問題原理性很強,很可能讓學生聽得沒興趣。
張毅通過APP軟件,進行課堂互動以及課堂小測驗,通過發(fā)彈幕的小程序,讓學生編輯問題,把文字直接呈現(xiàn)在教室的大屏幕上。
“這個方法可好啦,學生學習勁頭更足了。學校對于這個方法,已經推薦給其他老師啦。”張毅說,尤其是有些性格內向、上課不好意思提問的學生,可以通過發(fā)彈幕暢所欲言。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疑惑都能得到老師及時解答,成績也直線式提升。
“當老師嘛,最關鍵的就是把課上好。”張毅謙虛地說。
從教這么多年,最大的感觸是什么?張毅頗有感慨地說,“當然是學生的變化了,尤其在上課的時候,以前的學生和現(xiàn)在的學生完全不一樣?,F(xiàn)在的學生,從小就會使用互聯(lián)網,喜歡用手機搜索感興趣的東西。作為老師,自然不能像以前一樣丟給學生一本教材,自己在講臺上干巴巴地講解。”
張毅發(fā)現(xiàn),學生有興趣從互聯(lián)網上學習知識,通過這種方式接受知識的速度也更快。“時代在變,學生在變,老師也必須跟著變。”說到這兒,張毅老師又開始給記者講解他的辦法——把重點知識做成小視頻,放在網絡平臺上。第一節(jié)課,學生不用到教室,隨便在哪兒,躺著坐著都行,必須保證在電腦面前就行。老師先在網絡平臺點名,然后把知識點發(fā)布上去,讓學生們自學,再做個測驗。第二節(jié)課回歸課堂,老師講解學生在學習和測驗中遇到的問題,把大家不理解、不明白的問題解決完。“這樣,學生們既學得快,又學得懂。最關鍵的是,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