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在獅泉河鎮(zhèn)西郊拍攝的人工紅柳林,遠處是獅泉河鎮(zhèn)城區(qū)(8月1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周錦帥 攝
上世紀60年代中期,阿里地區(qū)行署駐地遷到獅泉河鎮(zhèn)。這里冬季苦寒漫長,越來越多的人口使燃料需求越來越大,其時煤、電皆供應不足,只能砍燒紅柳取暖。
1962年出生的加措退休前是阿里地區(qū)中學的教師。他對人們砍伐紅柳的舊事印象深刻。“不砍紅柳的話,沒東西燒,冬天可能就挨不過去。”加措說,“大家都砍嘛,到最后連樹根都刨出來燒。”
取暖用的木頭,連紅柳根在內(nèi),一度成了得花錢買的越冬必需品。
但加措印象更深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獅泉河生態(tài)環(huán)境全面惡化。“這兒本就風大。那時候風一起,鼻子嘴里全是沙子,眼睛都睜不開。出門半小時,回家一身土。”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終年不下雨,干旱鬼見愁。”是那個時代獅泉河的生動寫照。
記者從阿里地區(qū)林業(yè)和草原局了解到,1989年阿里地委、行署將治理獅泉河鎮(zhèn)風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并于1994年正式啟動了獅泉河盆地生物防沙治沙工程。
這一干就到今天,整整25年。
如今,成活率、保存率均超過80%的3萬多畝人工林、6000多畝人工草自西向東將獅泉河鎮(zhèn)密密圍住,像母親的擁抱一樣保護著這兒的人民免受沙害。
作為人工林的主要品種之一,獅泉河人民熟悉的紅柳又回來了。
一起回來的,是紅柳蔥蔥、河水清清的舊時風景,長風尚在沙已稀的生態(tài)屏障在藏西高原悄然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