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必須堅持到山溝里干實事,才有建樹”
三次挑戰(zhàn)截流長江這一世界難題,鄭守仁都是在工地上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各個工地來回跑,每天要跑20到40公里”
23歲從河海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就到陸水試驗壩工地,到79歲高齡依然在三峽工地堅守,56年的水利生涯,鄭守仁幾乎都在工地上度過。他堅持設計與施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建設工地攻關出一大批技術難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鄭守仁主持了烏江渡、葛洲壩工程導截流設計,創(chuàng)造了多個全國第一。葛洲壩截流時,法國有一家公司提出20萬美元做一個大江截流方案,這對于剛剛改革開放、外匯稀少的我國無疑是天文數(shù)字。
長江委的專家們自己做方案,第一次挑戰(zhàn)大江截流這一世界難題。他們借鑒國內外經驗教訓,進行大量模型實驗。擔任導流組組長的鄭守仁提出用“鋼筋石籠”為截流龍口護底,以增強拋投塊體的穩(wěn)定性,大大減少了進占拋投料的流失,確保了大江截流一舉成功。人類首次腰斬長江,世界為之震驚。
鄭守仁回憶說:“那時候工地的廣播經常廣播我的名字,要到現(xiàn)場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各個工地來回跑,每天要跑20到40公里。”
在葛洲壩嶄露頭角,鄭守仁很快被委以重任。1987年,鄭守仁升任長江委副總工程師兼隔河巖工程設計代表處處長。他駐守工地解決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重大技術問題,在確保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大膽創(chuàng)新優(yōu)化設計,節(jié)省投資1300萬元,使隔河巖工程一次蓄水成功,提前一年發(fā)電,被授予工程技術人員唯一的“隔河巖工程特殊貢獻者”。
在隔河巖的幾年,作為設計總負責人的鄭守仁有了全過程的歷練,為后來主持三峽工程設計工作做了技術準備。
1993年,在從事水利工程設計30年后,53歲的鄭守仁迎來了他一生最大的挑戰(zhàn),也是最大的榮耀:擔任長江委總工程師和長江委三峽工程設計代表局局長,負責三峽工程設計,直接主持長江第二次和第三次截流設計方案工作。
三峽工程號稱“全球一號水電工程”,有人形象地稱之為“科技博物館”、世界級難題“題庫”,有20多項經濟技術指標名列“世界之最”。其中,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的當屬1997年的大江截流和2002年的導流明渠截流。
1997年的大江截流是在葛洲壩工程形成的水庫中實施的,水深達60多米,超出一般的特大型工程截流水深的兩三倍,江底還有20多米的松軟淤沙,截流難度可想而知。導流明渠截流流量大,落差高,龍口合龍單寬能量世界第一,江底為人工開挖修整形成,平整光滑,綜合難度世所罕見。
面對難題,鄭守仁集中群體智慧,首創(chuàng)“人造江底,深水變淺”預平拋墊底方案,保證了大江截流順利實施。導流明渠截流前,他花了兩年時間,通過水工模型反復試驗和比較研究,提出雙戧截流、分擔高水頭落差的良方。
導流明渠截流前夕,別人都惴惴不安,鄭守仁卻格外輕松。他胸有成竹地說:截流合龍已是勝券在握。自信源于他多次參與截流設計的豐富經驗,也源于他率領的長江委設計人員為完善截流方案所作的精心準備。
2002年11月6日上午,奔流千古的長江再一次被攔腰截斷。導流明渠截流在全國院士大會上被評為2002年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三次挑戰(zhàn)截流長江這一世界難題,鄭守仁都是在工地上發(fā)現(xiàn)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他夜以繼日奔走在工地上,與各方技術人員攜手攻關,依靠科學民主的作風和集體智慧克服一個個技術難關,創(chuàng)下十幾項優(yōu)化設計成果,推廣應用一系列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經優(yōu)化設計,僅主體工程就節(jié)省混凝土100多萬方,節(jié)約投資3億元。
憑借在壩工領域的杰出成就,鄭守仁先后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湖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何梁何利獎、國際大壩委員會終身成就獎等國內外獎項數(shù)十個。
林一山對鄭守仁曾有這樣的評價:鄭守仁既做過三峽工程的論證,又一直實踐在荒野的現(xiàn)場,他先后參加了陸水試驗壩、烏江渡、葛洲壩、隔河巖,包括三峽等多個重要樞紐工程的建設,經歷了從規(guī)劃、初設、技設到施工、運行調度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和實施,解決了施工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很多難題。“這就說明‘白領’也必須堅持到山溝里干實事,才有建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