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西瓦·???/p>
在中國面臨諸多嚴峻考驗之際,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拉開了帷幕。
如今,較之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政府和議會等國家機構受到較少關注。以跨國公司為例,其足跡遍布全球,擁有強大的科研能力,并依托現代媒介搶盡風頭。但毫無疑問,世界還將繼續(xù)關注中國兩會。為什么?“這是經濟問題。”
中國穩(wěn)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向世界經濟頂峰邁進。中國2018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3.4萬億美元,突破90萬億元人民幣,僅次于美國(20.5萬億美元)。但中國經濟增速已經放緩,中國GDP增速從2017年的6.8%放緩至2018年的6.6%,后者是自1990年以來的最低增速。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相互依賴、緊密聯系的整體。中國打一個噴嚏,世界就會感冒。中國經濟放緩和中美貿易摩擦也因此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縱觀全球,英國脫歐的不確定性引發(fā)全球市場震蕩,而中國的其他競爭對手仍在經濟困境中掙扎,尋求策略以期對癥下藥,扭轉頹勢。然而,各國立法機構逐漸走下神壇,挽回局面的措施寥若晨星。美國國會與白宮在美墨邊境墻的問題上針鋒相對,政府因此停擺“對壘”。英國議會因舉棋不定和脫歐協(xié)議之爭飽受詬病。再觀印度,頒布和實施一部重要經濟法案曠日持久,而一項可能改變社會現狀的法律卻在48小時內獲得修訂,期間沒有任何深入辯論和公眾意見咨詢。印度作為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不禁因此飽受質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