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烤出人間煙火
美食紀錄片《人生一串》火了。在B站剛結(jié)束第一輪首播,播放量已超三千萬,豆瓣評分高達8.9分,火爆的原因很簡單,它拍出了真正的人間煙火。那些街邊攤、操勞的老板和深夜的食客共構(gòu)了真實的生活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周甜
“夜幕降臨,人們開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從炕頭小酒,到酒店大餐,這個龐大的選擇體系里,很多人鐘情于街頭巷尾,市井里弄。大家其實很懂生活,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這話,簡直就是為燒烤量身定制。”
《人生一串》第一集開場,70后總導演陳英杰用他說書人的京腔說出了這段旁白。
《人生一串》是最近這段時間最火爆的紀錄片之一,節(jié)目組走訪了全國32個省市、近500家街頭燒烤攤,最終將鏡頭對準了其中的三十家。在B站剛結(jié)束第一輪首播,播放量已超三千萬,豆瓣評分高達8.9分。網(wǎng)友紛紛感嘆,《人生一串》拍出了中國人最熟悉的深夜食堂。
“我們一開始以為B站上喜歡動漫的小孩居多,沒想到他們對燒烤紀錄片也這么感興趣。”總導演陳英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張岳明是《人生一串》的分集導演之一,《人生一串》剛播出不久,一些在外國生活的、許久未曾聯(lián)系的老同學陸續(xù)發(fā)微信問他,“這個節(jié)目是你做的嗎?”張岳明這才意識到,節(jié)目是真的火了。
“煙火氣”是人們看完《人生一串》之后一致的感受。“煙火氣本身就暗含生活最自然最熱鬧的狀態(tài),同時煙火氣又是燒烤攤上的物理特征,這三個字恰好把我們想表達的東西都涵蓋了。”《人生一串》總制片人王海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美食是經(jīng)得起考驗的節(jié)目類型
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的前一天,《人生一串》第六集剛在B站上線,這是最后一集。前一天晚上,陳英杰和張岳明剛剛結(jié)束了一周的閉關(guān)剪輯工作,走出機房,他們回家睡了一個安穩(wěn)覺。
制片人王海龍是旗幟傳媒的總經(jīng)理,2016年,他計劃為公司開發(fā)一檔獨立的美食節(jié)目。 “美食的方向是一開始就定下了,這是一個經(jīng)得起考驗的節(jié)目類型。”但是具體做什么,以什么樣的形式去呈現(xiàn),他都還沒想明白。
至于節(jié)目的總導演,他想到了陳英杰。陳英杰在央視工作,從事紀錄片的拍攝工作已有多年,不過,《人生一串》是他第一次拍美食類紀錄片。王海龍相信陳英杰,有他的理由,“他生活中就喜歡吃,經(jīng)常在街邊擼串,此外,他自己又一直在從事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工作。”王海龍說。
2016年1月份,王海龍把陳英杰約在了北京簋街的一家燒烤攤,當時他拿了四頁紙,上面寫著四個拍攝想法,都是美食紀錄片,題材不同,那次聊完之后,基本確定了燒烤主題。“現(xiàn)在路邊燒烤攤越來越少了,可能再過些年,它就消失了。又沒有人專門為它拍過紀錄片。”王海龍回憶。
確定了燒烤這一主題后,主創(chuàng)團隊開始了前期的文案工作。這部分工作由王海龍、陳英杰和張岳明三人負責,耗時三個多月,基本完成之后,陳英杰開始組建導演團隊,有紀錄片的拍攝經(jīng)驗,并且能夠適應《人生一串》所需要的去模式化的靈活表達,是陳英杰對分集導演的基本要求。
張岳明的情況有些特殊,《人生一串》是他第一部導演作品。 “實際上我們用他有一些冒險,但是這個項目他是一開始就參與進來的,燒烤里面的種種門道,燒烤攤在全國的分布情況、每個地方對燒烤的不同講究,以及我們最終要呈現(xiàn)一個什么樣的片子,他都很清楚。”陳英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骨頭那集,要有戰(zhàn)斗感,有撕扯,這集的導演就是比較硬朗的一個哥們。牙的抗議那集,強調(diào)的其實就是講究,這集的導演生活中就是一個講究人兒。”他補充說。
在選擇播出平臺時,《人生一串》的制作團隊想到了B站,給對方看了前三集的粗剪,一周之后,收到對方答復,覺得氣質(zhì)相投,合作達成,B站成為《人生一串》獨家互聯(lián)網(wǎng)首播平臺,并擔任聯(lián)合出品方,分擔一部分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