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由于長年工作在生產(chǎn)第一線,勞動模范的文化底子并不好,大學的門檻依然很高。
“關愛勞模,既要有鮮花和榮譽,更要提供‘充電’的機會。”秉持這一原則,全國總工會決定在中國工運學院(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前身)專門開辦勞模本科班。
1991年,國家教委(教計〔1991〕235號文件)批復,同意中國工運學院開辦“工會學”專業(yè)勞模本科班。
按照規(guī)定,報考勞模本科班的勞模必須參加全國統(tǒng)一的成人高考,并達到為勞模生專劃的錄取分數(shù)線。然而,在分數(shù)線面前,渴望求學的勞模竟然“倒下了一半”。
1992年7月6日,全總組織部和中國工運學院聯(lián)名向國家教委成教司遞交報告,請求國家教委同意開辦勞模本科預科班,由中國工運學院對預科班學員統(tǒng)一集中補習高中課程,經(jīng)考試合格后,直接進入本科班學習。
國家教委迅即復函,原則同意全總組織部委托中國工運學院為勞動模范舉辦預科班。
1992年8月31日,中國工運學院迎來了48名首屆勞模班學員,他們都是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從礦工、司機、交警、擋車工、煉鋼工、技術(shù)員、郵遞員到鐵路工人,這些學員全部來自生產(chǎn)一線。和那些自信飛揚的年輕學生相比,勞模學員明顯表現(xiàn)出緊張和局促。然而,在他們的眼中,卻充滿了對于大學生活的新奇和迷戀。
因為多次采訪的緣故,工人日報駐全總聯(lián)絡站站長鄭莉?qū)谀1究瓢嗟臍v史如數(shù)家珍。
“為了盡快把‘落榜勞模’的文化課補上去,中國工運學院制定了嚴格的教育計劃和教學大綱,配備了較強的師資陣容和專職班主任。”鄭莉說。“‘落榜勞模’的數(shù)學基礎參差不齊,難以統(tǒng)一教學,學院就把數(shù)學課分成快、慢兩個教學班,由兩位老師分別授課。”
功夫不負苦心人。半年以后,預科班的勞模學員都順利通過了成人高考,進入了93級勞模本科班學習。
但是,對于全國總工會開辦勞模本科班而言,更艱難的挑戰(zhàn)還在后面。
其實,第一批勞模大學生并不是出現(xiàn)在中國工運學院。
1991年,中國人民大學獲準招收了全國第一批勞模生。
1992年,全國共有16所高校同時招收勞模大學生,報名人數(shù)一度突破1000人。
然而,僅一年后,這股熱潮突然降溫,報名人數(shù)驟減到300人。作為中國工運學院勞模班的首任班主任,莊繼麗曾帶人前往中國人民大學“取經(jīng)”,接待他們的教師驚訝地說:“我們都快辦不下去了,你們怎么還來學習?”
原來,隨著企業(yè)兼并、重組及用人制度改革的推進,勞模經(jīng)歷四年學習后的工作安排出現(xiàn)隱憂,甚至面臨可能失去工作崗位的風險,這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勞模上大學的積極性。
1993年這年,300人報考全國各個高校勞模班,最終只有60多名勞模在高考中達到錄取分數(shù)線。再加上勞模學員文化水平帶來了更多教學和管理成本,直接導致公共高校無法或不愿意繼續(xù)開辦獨立的勞模班。

1996年6月,尉健行等領導同志與1996屆(首屆)勞模本科班畢業(yè)生合影。
很快,中國工運學院成為北京唯一堅持開辦勞模本科班的高等院校。
即便如此,勞模學員的數(shù)量還在一路下滑。
1994年,14人;
1995年,21人;
1996年,19人;
……
為有效緩解這一問題,全總組織部在1996年向教育部提出免除勞模班入學考試,并很快得到肯定意見的回復。由此開始,“獲得全國勞模稱號、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凡符合入學條件的,由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工會推薦,全總組織部審定,報國家教育部批準后,可免試進入中國工運學院勞模本科班學習”。
1997年,中國工運學院勞模本科班正式實行免試入學,勞模學員人數(shù)當年增至47人。
出人意料的是,盡管“免試入學”的條件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勞模的學習熱情,但彼時在企業(yè)改革帶來的短暫崗位、就業(yè)波動的現(xiàn)實壓力之下,僅僅過了兩年,勞模班招生人數(shù)再次跌至20人以下。而“非典”疫情過后的2004年,盡管中國工運學院已經(jīng)在一年前從成人高等院校升格為普通高等院校,并更名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免試入學的勞模學員竟然只有4人。
顯然,讓大學畢業(yè)后的勞模學員擁有更強的就業(yè)能力,從而徹底解決他們對于重新上崗或再就業(yè)的擔憂,才是讓勞模本科班長治久安的根本之道。
很快,勞模本科班的課程安排進行了重新規(guī)劃——
“第二課堂”悄然出現(xiàn),大量的教學參觀活動拓展著勞模學員的視野;
教學實習成為新增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勞模學員回到原單位的新崗位或進入各級工會,在實際工作中檢測四年理論培訓的收獲;
勞模學員的學制大幅改革,由四年脫產(chǎn)模式轉(zhuǎn)為“2+2”模式,即兩年脫產(chǎn),兩年函授。函授學習期間,每學期回到北京集中輔導復習1個月,參加期末考試。
多年來,在各級工會和工會院校的努力下,勞模上大學的熱情漸漸升溫。2011年,勞模本科班招生結(jié)束的時候,勞模學員人數(shù)恢復到42人。近幾年,受本科學歷教育的普及等因素影響,有繼續(xù)深造本科學歷的勞動模范數(shù)量每年也并不穩(wěn)定,2018級勞模班學員14人。
求學北京城:人生的新起點
從生產(chǎn)一線走進大學校園,每一位來到勞模本科班的學員,都有自己的故事。
2011級勞模本科班班長韓偉已經(jīng)畢業(yè)多年,卻依然清晰地記得,聽到自己能夠“免試+免費”上大學時的那一幕場景。
那是酷暑難耐的一天,韓偉正在投遞報紙信件,忽然接到北京郵政投遞局工會的電話。
“韓師傅,您什么學歷?”
“電大,大專。”韓偉被問得一愣。
“有件事,好事,送你上大學去……”
7個月后,自詡為“中了特等獎”的韓偉走進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校園。
寬敞的階梯教室,學富五車的大學教授在講臺前踱步……這是韓偉依據(jù)電視劇自己想象中的大學生活。然而,走進課表標注出的教室,看到8列課桌椅一字排開,他一下有點兒發(fā)愣。
班主任莊繼麗老師帶著溫暖的笑容,出現(xiàn)在勞模學員面前:“這是學校特意給你們開的小灶,大教室人太多,聽課效果不好。我全職為大家服務,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
在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的校園里,勞模本科班的勞模學員總是能吸引來最多的目光,得到更多的關心和關愛。

1997級勞模本科班的計算機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