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2月10日,北京西站售票廣場聚滿了排隊購票的旅客(圖源:央視新聞)
軟紙式火車票的廣泛使用,恰是在我國人口紅利釋放與城鎮(zhèn)化進程最快的階段。盡管路在增加,車次在增多,車速在加快,但春運期間,買票難、乘車難仍是焦點問題?;丶业穆?,依然辛苦。車站售票廳連夜排長隊購票的現(xiàn)象仍未緩解,“一票難求”仍是鐵路運輸需要解決的難點。
2008年,京津城際列車啟用如今廣泛使用的藍色車票,真正信息化的車票出現(xiàn)。到2011年,12306網(wǎng)站開通,從此,互聯(lián)網(wǎng)購票成為主流方式,排長隊熬夜買火車票的時代正在慢慢結(jié)束,信息技術(shù)的進步為春運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2012年,鐵路售票全面實行實名制,加密身份信息、條形碼、二維碼成為火車票面上不能缺少的內(nèi)容,在印刷技術(shù)和防偽功能上都有了極大的提高。
如今,裹著軍大衣、排隊兩三天只為一張火車票的畫面幾乎再也見不到了,春運大軍出行方式也越來越多元了。購票方式從車站“肉搏”到網(wǎng)上搶票再到手機端購票,這既是人們出行方式的變化,也見證了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
從綠皮車到復興號,車速的變化加快回家的步伐

“復興號”動車組(圖源:中新網(wǎng))
上世紀90年代,一提起春運,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都是“逛次逛次”的綠皮火車,難以落腳的擁擠車廂,和“瓜子花生方便面”的叫賣聲,回家的時間也動輒需要十幾個小時,甚至要好幾天。
2007年4月18日,動車組全面上線投入運營,我國鐵路第六次大面積提速,中國逐步邁入“動車時代”。2008年,京津城際高鐵的建成通車,代表著中國高鐵時速達到350公里/小時。2017年,隨著“復興號”高鐵的投入使用,高鐵時速最快可以達到400公里/小時,
從1978年時,全國鐵路營業(yè)里程僅5.17萬公里,旅客列車運行時速只有43公里到2017年底,鐵路營業(yè)里程達到12.7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2.5萬公里,最高運行時速350公里,四十年時間,鐵路發(fā)展日新月異。
鐵路建設的飛躍發(fā)展讓旅客歸鄉(xiāng)的路變得更“短”,旅途也從原來的“驚心動魄”變得“溫馨而有序”,從“走得了”到“走得好”,春運鐵路運輸?shù)淖兓从吵鲋袊谏鐣兏铩⒖萍紕?chuàng)新、服務改進的一步步歷程。
自1980年《人民日報》第一次使用“春運”這個詞以來,30多年的時光,中國鐵路運輸建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春運民眾首選的出行方式,鐵路運輸?shù)某蓴〕蔀榇哼\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
新一年的“春運大戲”已經(jīng)開始上演,身為主人公的歸鄉(xiāng)旅客在匆匆的趕路中,一定也能體會到時代社會進步的痕跡。隨著鐵路建設的不斷提升、技術(shù)發(fā)展的不斷進步、人文關懷的不斷加強,春運的出行更加智能、旅途更加快捷、服務也更為貼心。(綜編/海外網(wǎng) 介瑾)
(綜合新華網(wǎng)、鳳凰網(wǎng)、網(wǎng)易、人民網(wǎng)等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