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已名存實亡?
國家將制定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政策,這引發(fā)社會的廣泛關注。近幾年,“限塑令”的實施效果一直在社會上飽受爭議,甚至有聲音指出,“限塑令”早已變成一紙空文。
對此,記者走訪了北京多家菜市場。記者發(fā)現,這些菜市場的所有商販均無償向顧客提供塑料袋。
“超市內賣的東西都有外包裝,民眾可以自帶購物袋,我們賣魚賣肉,顧客怎么會用自帶的購物袋裝?”一位商戶對記者介紹,因為利潤較低,免費提供給顧客的塑料袋往往也是比較便宜的。
在北京西城區(qū)的一家超市,記者觀察,在20位排隊結賬的顧客中,有12位顧客選擇了購買塑料購物袋,另有8位顧客自帶了購物袋。選擇購買塑料袋的單先生告訴記者,自己來超市購物一般都會購買塑料袋,一方面是為了方便省事,另一方面,超市的塑料袋當做垃圾袋等二次利用。
對于“限塑令”的落地難,諸如政策效能不足,處罰威懾低,監(jiān)管不力等等,都是社會討論的焦點,“限塑令”十年來效果到底如何?
王洪濤認為,“名存實亡”的說法的確有些夸張。“限塑令”已施行十年,對白色垃圾的治理,民眾環(huán)保意識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限塑令”施行效果不能滿足人們的預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王洪濤稱,現如今,隨著快遞、外賣等新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限塑令”所面臨的社會環(huán)境已與十年前大不相同。民眾更加重視環(huán)保,社會對白色垃圾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漫畫:快遞垃圾 制圖:加菲魚
新業(yè)態(tài)加劇白色垃圾增長
國家發(fā)改委提到,近年來隨著電商、快遞、外賣等新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塑料餐盒、塑料包裝等的消耗量快速上升,造成新的資源環(huán)境壓力。
那么,電商、快遞、外賣等新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到底給資源環(huán)境帶來了多大的壓力?
記者走訪了北京的一家餐廳,該餐廳在某外賣平臺上有4000多的月銷量,記者在20分鐘的用餐時間內,看到了5名外賣員取走了16份外賣,每一份外賣都用了至少一個塑料袋進行包裝,每個塑料袋里裝著2到3個塑料餐盒。
記者隨后聯系到了該餐廳的負責人,該負責人告訴中新網記者,因為餐廳主營快餐,打包的需求量并不大,外賣火起來之前,餐廳對塑料袋的需求量并不大。不過,隨著外賣平臺的發(fā)展,該店對塑料袋的需求也水漲船高,最多的時候,一個月就要用上近萬個。
該負責人還說,因為餐廳主營湯面,為了防止湯汁灑出而帶來的差評,餐廳都會盡可能包裝的更加嚴實。塑料餐盒在蓋上蓋子前還要再鋪一層保鮮膜,蓋上蓋子后再用塑料袋打包好。“紙盒紙袋實在不適合,可降解材料的成本又太高,我們現在也只能這么做。”該負責人稱。
此前就有媒體報道,根據公開數據保守估算,餓了么、美團外賣、百度外賣三大外賣平臺日訂單量總和在2000萬單左右。以每單外賣用1個塑料袋、每個塑料袋0.06平方米計算,每天所用的塑料袋能覆蓋120萬平方米的面積,鋪滿168個足球場。
此外,還有環(huán)保組織調研發(fā)現,每單外賣平均會消耗3.27個一次性塑料餐盒/杯,這意味著外賣每天消耗的餐盒超過6000萬個。以每個餐盒5厘米高計算,摞起來高度相當于339座珠穆朗瑪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