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興趣和思辨能力:
先認漢字再學拼音
這次調(diào)整的教材,按照通常理解屬于“文科”,知識記憶型內(nèi)容比較多。但根據(jù)專家們介紹,新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會更注重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注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也就是說,教材的立足點是讓學生怎么學得好,而不是老師怎么方便教。
以語文為例。過去都是一年級開學就學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認字,新教材改為把拼音學習推后1個月,先認一些漢字,再學拼音,邊學拼音邊認字。
“孩子對語文的第一印象是天、地、人、你、我、他,而不是字母abc,體現(xiàn)一種更切實的教學理念。”溫儒敏認為這個順序的改變別有意味,“要幫孩子找到對漢字的原初感覺,把漢語、漢字擺回到第一位。拼音只是輔助學漢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當然,更現(xiàn)實的考慮是,現(xiàn)在很多小學一年級開始學英語了,英語跟bo、po、mo、fo混在一起很難區(qū)分?,F(xiàn)在流行一個詞,叫“綜合素質(zhì)”,在新教材里,大量的課外閱讀和思辨能力培養(yǎng),被認為是培養(yǎng)綜合素質(zhì)的關(guān)鍵。“部編本”語文教材在這方面想了許多辦法。比如,小學一年級就設置了“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和學前教育銜接,引導讀書興趣。小學中高年級幾乎每一單元都有課外閱讀的延伸。初中則加強了“名著選讀”,改變以往那種“賞析體”寫法,注重“一書一法”,每次“名著選讀”課都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方法。
激發(fā)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選讀”設置的改革方向。如瀏覽、快讀、讀整本書、讀不同文體等,都各有方法引導。多數(shù)課后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提示引導。
歷史教材同樣體現(xiàn)了這一指導思想。一方面,從教材設置上,更強調(diào)探究活動和材料研讀,鍛煉學生從材料中提取知識,用來分析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新教材將過去課后練習題中的填空題、名詞解釋等需要機械記憶的題型,改為活動分析的綜合思考題,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辨能力。
另一項比較大的變化是德育課變成了“德”“法”課,意在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yǎng)。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從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為了落實這一要求,新教材將義務教育階段原品德課調(diào)整為“道德與法治”,以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為中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始終,編寫了小學教材共12冊,初中教材共6冊。
新編教材在小學和初中還分別編寫了法治教育專冊教材,講授憲法,強化系統(tǒng)性。其他冊次教材結(jié)合相關(guān)內(nèi)容分散嵌入,確保法治教育貫穿始終、全程不斷線。其中,小學涉及30多部法律法規(guī),初中涉及50多部法律法規(gu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