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關緝私警察正在清點查獲的走私進口狐貍皮

海關緝私警察在廠房內查獲尚未銷售的走私狐皮
浙江在線·浙商網1月15日消息(通訊員 范慧慧 俞晶 記者 郎凱行) 年關將至,各類皮草服裝進入銷售旺季。皮草,這一消費者眼中高貴優(yōu)雅又保暖的“高檔貨”,也成為了某些不法分子眼中的“搖錢樹”。
今天上午,杭州海關對外宣布,經過半年多的縝密偵查,該關成功破獲一起特大皮草走私案,一舉打掉了以張某、崔某為首的走私皮草團伙,抓獲走私犯罪嫌疑人7名,初步估計案值達到了8.8億元。該案也是杭州海關建關以來查獲的最大一起皮草走私案。
舍近求遠異常進口路線露出“馬腳”
浙北嘉興素有“中國皮革之都”的美譽,區(qū)域內就集聚了一批皮草生產加工企業(yè)。為了搶占高端市場,這里的不少皮草生產企業(yè)選擇從國外進口高質量的生皮,加工成高檔皮草制品銷售。
海關關員在對這些皮草進口商進行走訪調研時,發(fā)現了一件奇怪的事。隨著全國海關通關一體化改革的不斷深入,這里的大多數企業(yè)選擇“家門口”報關以節(jié)約運輸成本。然而有一家皮草制品公司卻“反其道而行之”,對“家門口”的口岸視而不見,反而委托河北的清關公司從千里之外的北方口岸報關進口。
如此舍近求遠,究竟是為何?
“市場競爭激烈,如此繞遠路的進口路線不合常理,十分可疑。”查發(fā)該案的一名海關緝私警察告訴記者。
帶著這個疑問,杭州海關緝私局組織警力對這家公司開展調查,重點關注皮草的進口和運輸路線。
海關緝私警察發(fā)現這家公司的負責人張某在過去幾年間,頻繁進口的生狐貍皮大多申報為“殘次品”,鮮少有“正品”。更奇怪的是,這些“殘次品”大多來自素來注重口碑的國際四大皮草拍賣行之一的芬蘭毛皮拍賣行。
芬蘭毛皮拍賣行上拍賣的大多是高品質皮草,這家公司千里迢迢參加拍賣活動,卻不買高品質皮草,只買“殘次品”?拍賣會上究竟拍出多少殘次品?而這家公司又究竟在拍賣會上做了些什么?
依托《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歐洲共同體關于海關事務的合作與行政互助協(xié)定》(以下簡稱“協(xié)定”),杭州海關通過海關總署向芬蘭海關發(fā)出協(xié)助調查申請。芬蘭海關對此十分重視,很快提供了該公司借助香港某公司在芬蘭拍賣皮草的真實成交價格。
單證顯示,張某的皮草公司在芬蘭拍賣會購買的大多為高品質藍狐皮,實際拍賣成交價遠高于這家公司申報進口的“殘次品”價格,有重大走私嫌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