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
吸食電子煙易成癮吸食者患心臟病風險較高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放棄抽紙煙,將目光轉向了電子煙或者是加熱式香煙。這種香煙無需點火,不產生煙霧,所以很多人認為該香煙對周圍人影響較小,健康風險也較低。
電子煙的正式名稱是電子霧化器,靠著加熱線圈,使混合丙二醇、植物甘油、化學調味香料或尼古丁的煙油液體產生煙霧,雖然沒有傳統(tǒng)紙煙中致癌的焦油成分,但煙霧中同樣有對人體有害物質。“我看過一次實驗,香煙和電子煙的煙霧分別經過一團棉花時,經香煙熏過的棉花會變黃,而電子煙的卻不會,所以我感覺電子煙是健康的吧。”在交流電子煙的危害時,小陳用一種不確定的口吻告訴導報記者。當導報記者問他是否有更深入了解電子煙的危害時,他表示“并沒有”。“電子煙很多含尼古丁,只是含量不會那么大,沒有傳統(tǒng)紙煙中致癌的焦油成分,但過量吸食同樣也會導致身體的危害。”臺灣新光健康管理中心的柳朋馳告訴導報記者,使用電子煙,也有罹患中風或者心血管等疾病的可能,除非電子煙是真正用于輔助戒煙,否則不鼓勵使用電子煙。
此外,臺灣衛(wèi)福部門宣導報告指出,電子煙除內容物對健康危害外,電子煙存放的環(huán)境、周圍的溫濕度、充電的環(huán)境、使用者不當使用,都有可能具有潛在的危險,如酌傷、電池爆炸、失明等。長時間吸食電子煙易成癮,危害甚至比香煙更大。
美國近期一份大型研究也發(fā)現,電子煙用戶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比不用者高出56%,罹患其他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的風險增加44%,導致憂郁焦慮與情緒疾病的風險增加2倍。
探因
想過煙癮只是原因之一“酷炫玩煙”易吸引青少年
臺灣青少年選擇電子煙的主要原因是想戒煙嗎?不一定!
“青少年選擇電子煙可能是其尼古丁含量少又有煙霧而產生抽煙的感覺。”柳朋馳說,對吸煙者而言,除了因為煙癮外,需要有“擊喉感”是促使他們無法戒煙的很重要原因,而電子煙因為有煙霧,所以可以滿足他們這種需求。
電子煙不僅能抽,還能“玩”,這也是造成電子煙被廣泛關注的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利用電子煙吞云吐霧,將煙霧吐出各種創(chuàng)意的造型,身邊的朋友有很多玩煙的,感覺很潮,很酷炫。”小陳告訴導報記者,他身邊的朋友吸電子煙可能不是因為煙癮,而是想“玩煙”,通過好朋友之間的相互影響,吸食電子煙自然而然就傳開了。
導報記者走訪了臺北敦化的一家電子霧化器店,發(fā)現柜子里擺放著各種外表酷炫,極具金屬質感的霧化器,還有各種口味的煙油,外包裝也很亮麗。
“了解電子煙一般是通過朋友之間或者是網絡的渠道。”楊凱證說,目前島內流行的社群媒體如臉書(Facebook)、Youtube、Instagram,成為青少年了解電子煙的主要渠道。
“據我了解,臺灣的煙民有兩三成轉向加熱式煙品,因為很新穎又沒味道。”楊凱證說,大多數人使用的電子煙主要是個人通過“境外”購買攜帶入臺取得的。
管制
擅自制造或輸入電子煙最高判刑10年罰款1億
電子煙在臺灣如此“盛行”,難道就沒有管控措施嗎?其實不然。
楊凱證表示,臺灣并未開放電子煙產品上市,所有販售行為均屬“違法”。
其實,臺灣從2009年3月起就已經將含尼古丁成分的電子煙產品納入管理。若未經核準擅自制造或輸入者,則依“藥事法”處罰,處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科1億元(新臺幣,下同)以下罰金;若未經核準擅自販賣、供應或意圖販賣而陳列者處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科5000萬元以下罰金;即使電子煙不含尼古丁成分,也不可宣稱具“幫助戒煙”、“減少煙癮”等醫(yī)療效能詞句。“對不含尼古丁的煙品,目前沒有明文規(guī)定,但隨著一些新型煙品的出現,由于其危害的不確定性,臺灣正在通過‘修法’來杜絕。”楊凱證介紹,臺當局“行政機構”2017年12月21日通過“煙害防制法”修正草案,增加了禁止加味煙,禁止制造、販賣、輸入、供應電子煙的零組件、液體等。不過,該草案仍待“立法機構”審議通過。
此外,臺灣衛(wèi)福部門也通過海報、影片等形式進行宣導。專門從事煙害、 檳榔、毒品防制宣導的新竹縣家長協(xié)會理事長楊郡慈告訴導報記者,臺灣校園也會積極宣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