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臺灣女作家林奕含的自殺引發(fā)了全臺對補教狼師的控訴,同時也讓補習班的話題再度受到輿論關(guān)注。
招牌林立的補習一條街,五花八門的補習班,講課眉飛色舞的補習名師……在臺灣人的記憶中,補習班是從童年時代開始陪伴他們一路走來的“伙伴”。從小忙補習是臺灣教育的一大特色。
小學生補習投入大
每周一到周五下午放學時,國小(臺灣對小學的稱呼)二年級的林詠盛都會在校門口等待爸爸。不過,爸爸沒有帶他回家,而是直接帶他來到補習班,之后一直忙到7點多才回家。語文、數(shù)學、英語,一門課都不會少。
林詠盛的情況不是個例。根據(jù)臺灣教育部門公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5學年臺灣小學生中平均每10位就有7人參加校外學習活動,學生校外學習支出總額為601.1億元(新臺幣,下同),平均每人花費約6萬元。例如國小課后的英語補習班,一學期花費就在7萬元到14萬元之間。
進一步以公私立學校區(qū)分,臺灣公立學校學生在校外參加補習班、課后輔導的比例高于私立學校學生,金額達465.8億元。同時,私立小學學生的校外學習支出則以文藝體育類為主,約12.1億元,占私校學生校外學習支出54%。但總體而言,小學生參與補習仍以學業(yè)為主,其花費金額約是文藝和體育項目的2.2倍。
從補習渠道來看,國小生校外輔導仍以補習班為主,費用約564億元,用在家教的費用約36.4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