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臺北101附近的“國父紀念館”已成為臺北市民的重要休憩場所

▲島內學生拍的照片,惡搞但沒有惡意
臺海網11月13日訊 昨天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紀念日,兩岸都舉辦相關紀念活動。雖然臺灣在民進黨執(zhí)政時幾度圖謀“去孫中山化”,但并未得逞,“中山印記”在島內仍是無處不在,中山路、中山公園、中山高中、印中山頭像的紙幣……已深入到庶民的生活之中。對于絕大多數臺灣年輕人而言,雖然對孫中山談不上特別尊重,但一般也不會去詆毀他。
多次欲搞“去孫中山化” 民進黨企圖未得逞
今年春節(jié)后,臺灣政壇的一則消息引發(fā)外界關注。民進黨民代高志鵬拋出3項“修法”提案,主張廢除臺灣學校、公務單位懸掛“國父遺像”的規(guī)定,以后臺灣當局領導人就職不再向“國父遺像”行禮。時值孫中山誕辰150周年之際,民進黨的這一舉動,牽動了多方神經。今年5月20日,蔡英文就職典禮上則取消了遙祭中山陵的儀式,理由是“去封建化”。
事實上,民進黨圖謀“去孫中山化”可不是一天兩天了。2002年,時任“法務部長”陳定南首先對“國父問題”發(fā)起挑戰(zhàn),稱“法律沒有規(guī)定國父是誰”。2004年,時任考試機構負責人姚嘉文竟當著媒體的面聲稱“國父是外國人”,主張廢掉“國父”稱呼。后來,綠營民代再提案,建議把“國父紀念館”改稱“孫中山紀念館”或“孫逸仙紀念館”。
對于綠營政客的一連串動作,臺灣民眾并不認可。2002年的一份民調顯示,島內95%受訪者承認孫中山就是“國父”,78.1%受訪者支持法律明定孫中山為“國父”。雖然民進黨“去孫中山化”的輿論聲勢一波接一波,但在陳水扁執(zhí)政的8年間,孫中山的地位并沒有多少動搖。今年民進黨再次上臺執(zhí)政,其“去孫中山化”的舉動同樣沒得到民意廣泛支持,高志鵬的提案一拋出立刻引發(fā)外界批評,此后這個提案也就沒了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