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這樣那樣的爭論聲中,一場打壓異己的政治斗爭也悄悄襲來——無辜的臺商、臺商眷屬及其子女,這些非民進黨票源人士,毫無意外成為新的“鞭笞”對象,什么“壓垮健保”、“黃安條款”喊得震天響,而里面又是一些什么敗絮糟粕,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對于陳柏惟等人的說法,“以核養(yǎng)綠公投”發(fā)起人黃士修回酸道,“臺灣納稅人每年花將近1000萬新臺幣養(yǎng)一位‘立委’,養(yǎng)出這種只會炒作‘沙文主義’的草包?腦袋正常的臺灣人真的沒辦法接受這種智障說詞”!有島內(nèi)醫(yī)師則直言,臺灣充斥著“主觀判斷”,戴起“有色眼鏡”,只要不爽,即使只診治一位“小明”,也說會壓垮健保,但憑心而論,真有如此嚴重嗎?更有人痛批,“臺灣的健保從來就不是白吃白喝,是要繳保費的”,這些計較“放寬使用健保的資格條件”的人,根本是只挑剔納保人的權(quán)利,不談其加入健保的義務,要把健保制度講成“無償?shù)恼埧统燥?rdquo;,這種偷換概念的荒唐迷思,根本完全錯誤。
有臺灣媒體早就指出,去年臺灣健保支出逾7000億元(新臺幣,下同),其中,大陸人士用了7.23億元,但他們自己掏腰包付了7.19億元。對于這相差的400萬,臺衛(wèi)生福利部門轄下的“健保署”說了實話,“大陸人士的醫(yī)療費用大部分用在生孩子上,并非濫用”。對于近年來飽受“高齡化”和“少子化”之苦的臺灣來說,這句話背后的意涵到底是什么?大陸人士到底是貢獻多還是“索取”多,相信無須多言。說穿了,這些綠營政客搞“以疫謀獨”被點了名、嚇破了膽,就暗摸摸地“另辟蹊徑”,不惜欺負臺灣島內(nèi)的同胞來泄憤,妄圖繼續(xù)在兩岸關系傷口上撒鹽。令人心寒的是,在媒體與綠營政客的操作下,當這些對在陸臺胞、臺商的“污名化”、歧視越來越“順理成章”之后,當這些苦心經(jīng)營多年、串聯(lián)起兩岸產(chǎn)業(yè)鏈的臺商也被有意詆毀為“敵對勢力”后,當“反中、仇中”的政治操作大于一切時,兩岸關系還能回得去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