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日,臺“行政院”宣布陳其南正式卸任,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將由吳密察出任。那么,問題來了,吳較之陳,如何呢?“故宮臺灣化”之路會就此停下嗎?

“吳密察掌‘故宮’,讓典藏和展出中華文物的‘故宮’地位越來越尷尬”,《中國時報》在評論文章中質疑,這位曾極力主張將臺北故宮博物院三類主要收藏(文獻、書畫、器物)分散處理,且要把“翠玉白菜”、“肉形石”等器物類轉到南院以吸引觀光客的“臺灣史專家”,掌舵“臺北故宮”后,是否會將它駛入驚濤駭浪中?文章認為,盡管吳強調“故宮臺灣化”是假議題,但由“獨派”掌中華文物的話,兩岸故宮交流恐會停頓,臺北故宮博物院未來何去何從更令人憂心……
而當看到此次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動的成功時,不少臺灣有識之士再次發(fā)出感嘆:臺北故宮博物院到底路在何方?“去中”這條路真的能走嗎?

“‘臺北故宮’要‘臺灣化’不可能”,臺灣名作家楊渡表示,因為“故宮”代表的就是中華文化;且除了文物來源外,臺灣使用的語言、文化底蘊、思維方式以及整個臺灣社會,都存在中國元素,“不會因政治口號喊一喊就‘去中國化’”。
“‘故宮’的存在象征兩岸同屬中華文化的淵源和圖騰”,《中國時報》強調,臺灣的執(zhí)政黨若硬要“去中”,無異聲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是竊自對岸的文化遺產,“那是否應像法國最近討論的歸還文物論述,將‘故宮’文物還給對岸?”;如不是,蔡當局就該坦然承認兩岸擁有共同文化淵源,好好保存并宣揚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化資產,別再小鼻小眼,只想動“去中化”的腦筋。

《旺報》則嘆息說,中華文化本是兩岸共同的瑰寶,“但曾幾何時,大陸人對臺灣人說‘臺灣很好保留了中華文化’的恭維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自身不斷昂揚的文化自信”;再對照北京故宮博物院最近“活化”傳統(tǒng)文化的風采,文章更直言:臺灣若揚棄中華文化,猶如自廢武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