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觀同樣擁有中華珍寶和傳統(tǒng)文化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兩年卻在忙啥呢?
“民進黨要員念茲在茲‘臺灣的本土價值’,卻毫無愧色地以中華珍寶套利,讓人齒冷!”,臺灣《中國時報》在評論文章中痛斥蔡英文當局,就因為唯利是圖,毫不珍視文物,所以一切匪夷所思的事都做得出來:
1.政治凌駕一切,易損文物赴日展出。今年1月,臺北故宮博物院不顧非議,將脆弱易損的珍貴千年紙質(zhì)文物《祭侄文稿》、《自敘帖》等,外借給日本展出。要知道,對于“展一次傷一次”的紙質(zhì)文物,即使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本館都10年未展,更遑論外借!

2.對規(guī)定視若無物,自掏腰包也要討好日本。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有關(guān)規(guī)定中明定,借方需兩年前提“借展”申請,“臺北故宮”則需在借展前一年完成相關(guān)規(guī)劃,以確保中華珍寶離館后的安全與尊榮。但1月借展給日本的《祭侄文稿》,卻是2018年5月才簽訂合約;且蔡當局還罔顧“對等原則”,就算自掏腰包出保險費,也要安排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到日本縣立美術(shù)館展出……
3.“計劃”暗藏玄機,分解“故宮”有套路。臺北故宮博物院在選址時曾千挑萬選,后定蓋在堅實的巖盤上以經(jīng)得起地震的考驗,確保珍寶的安全;但“故宮南院”卻基于政治考慮的蓋在了地震斷層及河川下游雙重危機的地區(qū);且陳其南上任后還稱要讓“故宮臺灣化”,推動的“新故宮計劃”也被外界揣測是執(zhí)行“分解故宮”的第一步,后雖被緊急叫停,但“計劃”仍在進行中,后續(xù)發(fā)展依然有懸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