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臺灣蔡英文當局“教育部課審大會”續(xù)審高中文言文推薦選文,將過去長期存在于教科書中由連橫所著的《臺灣通史序》從高中語文推薦選文中拿掉,這是蔡當局繼稍早前決定把高中語文課本文言文比例由45%至55%調降到35%至45%、“推薦選文”由20篇減少到15篇之后,采取的又一“去中國化”的實際動作,弊端甚多,不得人心。
舍棄《臺灣通史序》的所謂理由站不住腳。蔡當局認為該文中提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開山撫番”,具有美化移墾者開發(fā)土地行為、以漢人觀點看待少數(shù)民族,以及歧視少數(shù)民族的嫌疑。蔡當局純屬是以現(xiàn)代的最高標準來強加《臺灣通史序》的罪名。連橫的曾孫連勝文對此表示,拿現(xiàn)在的標準去評斷百年前臺灣的狀況是“莫須有的罪名”。連橫的孫子連戰(zhàn)辦公室主任丁遠超也質疑,“課審委員”不夠了解連橫在撰寫《臺灣通史》時的心志。當時是日據(jù)時期,連橫是為了民族精神而寫的,本書也替臺灣人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絕對不是要去污蔑少數(shù)民族,指控《臺灣通史》時前應該先深入研究當時的時空環(huán)境以及創(chuàng)作背景。
舍棄《臺灣通史序》對臺灣而言無異于拋棄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根據(jù)記載,連橫十三歲那年,連橫父親連永昌購得《臺灣府字》授之說:“汝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歷史”。之后,連橫以著《臺灣通史》為己任,自從1899年開始立志修史,網(wǎng)羅舊籍,博采遺聞,旁及西文,參以檔案,至1918年告竣,前后約二十年之功。全書體例略仿《史記》,三十六卷,八十八篇,約六十萬字,上起隋大業(yè)元年,下至清光緒二十一年,凡一千二百九十年事。這本書,對臺灣具有劃時代意義,從此結束了臺灣無史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