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設(shè)置“博愛座”的初衷,是人人可以坐,但希望民眾記得“優(yōu)先讓給需要的人”。
多數(shù)人的第一反應(yīng),“需要的人”當(dāng)然是老人、孕婦、兒童、行動不便及抱小孩的乘客。然而,不知是根深蒂固的觀念使然,還是宣導(dǎo)的偏差,抑或是人們的誤讀,慢慢地,臺灣社會有部分民眾以為,“博愛座”是“老弱婦孺”或行動不便乘客的專座。
“讓座”本是美德,偏差和誤讀下,“博愛座”漸漸變成“道德綁架”,以致很多有“確實隱性需求”的“非老弱婦孺”者,想坐而不敢坐。例如身體不適或受傷、生理期疼痛、懷孕初期、下班疲累、易暈車不便久站者等等。
這些有“確實隱性需求”者,不能一眼即辨,往往被忽視。只要他們坐上“博愛座”,很容易招致異樣眼光甚至羞辱譴責(zé)。
身體不適的北一女生,因坐“博愛座”被罵“該做雞”;小腿拉傷的“壯漢”,因坐“博愛座”遭當(dāng)眾羞辱;處生理期而肚痛的女生,因坐“博愛座”被強(qiáng)行搖醒……近年來,此類有關(guān)“博愛座”的爭議事件持續(xù)發(fā)生,分歧與對立情緒日益嚴(yán)重,甚至有人發(fā)起廢除“博愛座”的修法倡議。
其實,“博愛座”廢不廢除并不重要,關(guān)鍵是,社會大眾不再誤讀。要記得,“有需要的人”,除了“老弱婦孺”,還有很多“隱性需求”者。
欣慰的是,情況正在開始改變。臺北捷運(yùn)除了提醒“請優(yōu)先讓位給老人、孕婦、行動不便及抱小孩的乘客”外,最近還增加了“也許她(他)有需要”、“博愛座人人可坐,但請記得,讓給需要的人”等字樣。
互相體諒、包容,感同身受,或許相處會更和諧。只要心中有愛,處處可讓座,哪里都是“博愛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