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2月7日訊 (海峽導報駐臺記者 吳生林)又見“道德魔人”(臺灣網(wǎng)友對假裝或自詡正義者的戲稱)!又引發(fā)“博愛座”爭議!
一位懷孕3個月的年輕媽媽,2月4日從桃園搭火車回新北,因候車久站身體不適,在已無剩余座位的情況下,選擇坐在了“敏感”的“博愛座”位置,沒想到竟招來一對情侶的長時間蠻橫指責。即便她出示“媽媽手冊”、孕檢超聲波照,以證明自己是孕婦,坐“博愛座”沒什么不對,這對情侶仍不依不饒。更令人心寒的是,滿車乘客,無一人伸出援手,大家都冷眼旁觀。這位年輕媽媽最后委屈地一路站到終點站,“一下車,她強忍的情緒一下子崩潰,放聲大哭……并最終因情緒大受影響,導致下體出血,需要安胎”。
對此,臺灣網(wǎng)友不禁感嘆:這個社會真的是有病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得不承認,這項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臺灣確實得到發(fā)揚光大,“讓座”就是其最佳體現(xiàn)。
臺灣相關法規(guī)規(guī)定,公路及市區(qū)汽車客運、鐵路、捷運等,都應設置供身心障礙者及老弱婦孺優(yōu)先乘坐之“博愛座”,其比例不低于總座位數(shù)的15%,并視需要標示或播放提醒禮讓座位之警語。
臺當局強制規(guī)定所帶動的宣導與示范效果,加之學校及家庭的教育,使得“讓座”深入人心,成為習慣。
曾幾何時,常聽到過臺灣自由行的陸客感嘆,“臺北捷運,不管多擠,‘博愛座’寧愿空著也不會有人占”,進而因此贊美“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