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則是日本的軟實力。這一點不光是臺灣,包括香港乃至大陸也都受到影響,認為日本人彬彬有禮,日本的城市干凈整潔,是現(xiàn)代東方文明的典范,也是學習的榜樣。因為地緣關系,臺灣受這種影響更大,也學得更多,直到現(xiàn)在日本還是走在臺灣前面,臺灣年輕人對日本格外有好感,就不令人意外。
但必須指出,這種好感所賴以存在的基礎并不牢固,甚至很多是建立在虛假的敘事邏輯之上。若能對當前的社會氛圍撥亂反正,恐怕很多人也會意識到問題所在,而不會繼續(xù)盲目的視日本為最為親近的國家。
蔡當局致力于藉助美日之力來抗衡大陸,但日本從來是基于本國利益,面對兩岸糾紛并不會輕易放棄中日關系的利益而轉向臺灣。不僅如此,日本反而會因為臺灣有求于自己,借機要求臺灣在各領域讓步,引爆臺灣內部高度爭議的核災區(qū)食品解禁,以及之前的沖之鳥礁漁權爭議,都是如此。臺日不平衡關系長此以往,臺灣社會將逐漸意識到問題所在,進而重新審視評估與日本的合理距離。
臺日社會間的心理距離,其實相當程度與兩岸社會心理距離連動,且此消彼長。對大陸來說,現(xiàn)在要做的當然是盡量降低兩岸敵對氛圍,不要繼續(xù)讓臺灣人感受到敵意和壓迫,這樣不僅無助于臺灣民心,反而只會讓臺灣青年進一步擁抱日本。
擺在臺灣面前最重要的抉擇則是,不要繼續(xù)推進“文化臺獨“和”教育臺獨“,特別是史觀的問題必須撥亂反正。知識界應該觀點多元,且必須基于事實,不能在親日反中的氣氛之下, 有選擇的揚日貶中。也只有在教育和輿論環(huán)境改善了,一般民眾才能真正擺脫單一情緒的影響,臺灣社會才會更理性的看待日本,對大陸也會抱持更多的善意和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