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歲高齡的陳孔立教授是兩岸關系學界的“南派泰斗”。昨天,走上“夫子開講”講壇,陳孔立依舊精神矍鑠。在他看來,和平發(fā)展并不必然等同于和平統(tǒng)一,其關鍵在于認同問題。兩岸關系發(fā)展有五個階段,從敵對、不敵對、利益相關者、部分參與者到彼此認同,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
陳孔立強調(diào),要帶著“同情的理解”來看待臺灣人的“臺灣認同”。在兩岸關系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存在許多差異是正常的、必然的。特別是兩岸交流并不必然導致兩岸認同,兩岸必須在交流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建構。而建構兩岸認同的關鍵,是要努力建構兩岸間新的集體記憶。陳孔立舉例指出,兩岸簽署ECFA實現(xiàn)互利共贏,可以更快地從金融危機中復蘇;兩岸人民在八八風災及汶川地震時的彼此援助;陸客赴臺觀光時體會到“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等,都已經(jīng)是這種新的集體記憶的一部分。
其次,陳孔立也認為,兩岸要積極形成新的共有觀念,以促進兩岸認同的建構。雖然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等觀念已為兩岸認可,但兩岸是生命共同體、一家人等共有觀念還需要進一步形塑。只有當兩岸間的認同,從“我們”走向“咱們”,從和平發(fā)展通向和平統(tǒng)一的認同橋梁才能真正建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