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叫“林清怪”

資料圖:林清玄在某活動中致詞。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季志翔攝
林清玄有18個兄弟姐妹,他在家排行第12,輪到他出生的時候,“清”字輩中已經(jīng)沒有什么好字眼了,偏偏他生下來不哭,林父很奇異地看著他,遂為其命名“林清怪”。
后來,父親大概覺得叫這個名字不好聽,便改為“林清奇”。結果報戶口的時候,那位戶籍警正在讀一本武俠小說,對“林清奇”這個名字頗覺不以為然,便拿著書給林清玄的父親看:“書中恰有一高人號‘清玄道長’,盍為令郎取名‘清玄’?”
至此,一代文宗林清玄大名遂定。“如果我名字真的叫林清怪,估計現(xiàn)在沒有人會買我的書。”林清玄曾這樣介紹自己名字的來歷。
和大陸作家成好友:創(chuàng)作包容力更強的文化

資料圖:林清玄在山西太原和讀者交流“讀書與生活”話題。李新鎖 攝
一年往返兩岸十多次,去過大陸300多個城市,林清玄因出版、演講、援建希望小學等活動,和大陸的藝術界人士有著親密接觸,和很多作家都成了要好的朋友。
“兩岸交流,走在最前面的應該是文化。”林清玄在談到兩岸文化交流時曾表示,兩岸文學多多手牽手才是更好的狀態(tài)。
林清玄曾說,“我一年中有半年在大陸,走過很多地方,碰到很多大陸的作家,每次去都有新的感動,這種感動是,我和這些作家是沒有什么分別的。作為中華文化傳統(tǒng)下的作家,我們共同的理想就是去創(chuàng)作包容力更強的文化。”
在林清玄看來,因為網(wǎng)絡、通訊等流通,兩地年輕作家的作品已沒有太多區(qū)別。“我的女兒在看大陸一位年輕作家的作品。我看了之后,感覺和臺灣青年作家沒有多大差別,不像我們這一代,臺灣的作品比較輕快,大陸會相對沉重。”
假如晚上會死,早上還會在寫作
林清玄心中最偉大的三個人是茶圣陸羽、禪圣慧能和經(jīng)圣玄奘。他希望通過這三位從人生底層出發(fā)的人所代表的文化向上精神,告訴讀者如何認識自我,實踐自我,開發(fā)自我的偉大志業(yè)。
“成功不只是有名、有錢、有權、有影響力,其實一個人在某一種領域做到極致,即為成功,比如茶圣陸羽……”林清玄認為,人的一生不只是為謀生,靈魂需要解脫欲望的捆綁,從最底層出發(fā),走向心靈之路,也就是追求自己的夢想,才能保持住浪漫的精神,認識到生命的真實價值,而非表面的價格。
林清玄認為,作家一旦有獨到的觀點,形成自己的人格和風格,就會比一般作家飽滿和有力量。“講一個觀點,必須要有故事。要有故事,必須有感動。感動很值錢,可故事更值錢,比故事更值錢的就是觀點。”
“當一個作家特別幸福,我要寫到倒下來的那一天。”著作等身的他生前仍筆耕不輟。
“林清玄有一天一定會死,但我會保持一顆樂觀的心。假如晚上會死,早上我還會在寫作,我的書會和你們相伴”,他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