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今日頭條兩岸尋親項目替赴臺老兵郭慶清的長子──臺灣臺中的郭光輝發(fā)布了一篇尋親啟事《赴臺老兵兒子江西尋親:父親曾說老家門口有條河,自己永遠是“廣豐儂”》。消息發(fā)布一個小時后,頭條尋人的郵箱便收到老兵的大陸侄兒郭經堂發(fā)來的消息。短短60分鐘,分隔70年的親人就找到了!原來,老兵的家鄉(xiāng)就在江西上饒市廣豐區(qū)的五都鎮(zhèn)六都村。
家鄉(xiāng)親哥已離世 生前經常念叨臺灣弟弟
上個世紀40年代末,17歲的郭慶清在江西老家的田里趕鴨。他不知道的是,一生中,那些與父母、大哥生活的日常,以及一切和家鄉(xiāng)的牽系將會止于這一天——他被國民軍隊抓壯丁離開了家鄉(xiāng)。
郭慶清離開以后,留給家鄉(xiāng)親人的便是終生無止盡的牽掛。隨著時光的流逝,郭慶清的雙親相繼去世了,而他唯一的哥哥郭慶昇依然在盼望著,直到2002年遺憾離世。
11月24日,在頭條尋人工作人員的牽線下,郭家人重新續(xù)上跨越兩岸、失聯(lián)70年的血脈親情。在郭家親屬的認親群里,他們憑籍著對父輩的追憶,揭開了上一代人綿延數(shù)十年的遺憾與辛酸。
"我爸爸是在1995年元月過世的,他在過世之前一直想著老家。爸爸在世時有說過,小時候門口前面就有一條河,他的哥哥都把他舉著,讓他游泳時喝不到水。"赴臺老兵之子、尋親人郭光輝在群里和堂哥說道。
"我父親從小就跟我們講,我們有個小叔叫郭慶清,是被抓壯丁去了臺灣。"老兵的大陸侄子郭經堂接著說,"在90年代臺灣老兵回鄉(xiāng)探親的時候,我父親曾經找過你爸。你要知道,我父親對他這個弟弟是十分牽掛的,這么多年以來,因為不知他是生是死、有沒有后人,所以每當清明掃墓、逢年過節(jié),我們一直是在老家祠堂門口祭拜你爸的。"
回不去的故土 剪不斷的是鄉(xiāng)愁
時光回溯至70年前,17歲的郭慶清被抓壯丁離開家鄉(xiāng),初到臺灣的他,舉目無親也無所依靠,因此當時能走的路也僅有"從軍"一條。
剛開始的幾年,郭慶清還滿心盼望能重新回到家鄉(xiāng),這個信念使得他遲遲未在臺灣成家。隨著郭慶清大半人生轉瞬逝去,他待在臺灣的日子越拉越長,最后,時代的年輪流轉到70年代,郭慶清認識到自己是"回不去了"。
赴臺的第二十年,郭慶清還是決定在臺灣成家了,然而落地生根的抉擇卻是伴隨著回不了家的痛徹心扉。成家以后,郭慶清一人背負的不只是鄉(xiāng)愁,還有一家子的生計。老兵的兒子郭光輝追憶,"我們家有四個孩子,我爸是1979年退休的,那年我才9歲,當時他開計程車維持一家生計,所賺的錢勉強能過日子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