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是行走的文化載體,從陸生、陸配到臺灣去,到臺商、臺生到大陸來,通過面對面地走入彼此的日常,兩岸民眾會把各自的用語習(xí)慣和背后的故事在生活中展開,也會碰撞出新的文化內(nèi)容。
不久前和朋友聊起兩岸用語差別,比如“熊貓與貓熊”“布什與布希”,這看起來頗為有趣,但背后門道究竟為何,則較少被人深究。
兩岸語文差異的幾種情況
根據(jù)《兩岸常用詞典》所載,大陸與臺灣所用詞匯差異大致包含四種情況。首先是那些“同中有異”的詞語,即不論大陸還是臺灣都在使用,但其意涵或用法已有所不同;其次是所謂“同實異名”的詞匯,兩邊就詞義而言并無大區(qū)別,但在具體使用時則各有習(xí)慣;第三,即便雙方表述不差一字,但實際上是“同名異實”的情況;最后就是兩岸有各自專用詞匯了。
有位臺灣同學(xué)跟我說:“我覺得大陸文字受到前蘇聯(lián)影響。在臺灣,不會出現(xiàn)你的覺悟不夠這樣的用法。”這種判斷對錯先不論,但這恰恰說明,由于兩岸政治、社會制度的不同,也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同樣的,臺灣用語中也有大陸人較難理解的部分。因其受日語、閩南語影響留下的痕跡。像是臺灣人會用“kimochi”(日文気持ち)來指心情、直接在國語中使用閩南語的“三小”(意為“什么”)等口頭禪。
同時,在兩岸現(xiàn)實交流中“同實異名”和“同名異實”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關(guān)于“同實異名”,比如一次性筷子/免洗筷、軟件/軟體、皮包公司/空頭公司、創(chuàng)可貼/OK繃、獼猴桃/奇異果等等。在臺灣,找臺灣同學(xué)借“U盤”的時候,就能“識別”他的陸生身份,因為在臺灣,那叫“隨身碟”。
而“同名異實”的情況最容易混淆。如“書記”一詞語,在大陸有其含義,在臺灣卻泛指記錄資料或繕寫文件的人員。“土豆”在大陸被稱作馬鈴薯,而受閩南語發(fā)音影響,它在臺灣卻是指花生。在臺灣,土豆對應(yīng)的則是洋芋。不過,大陸閩南人一點都不會覺得奇怪,因為他們也是這么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