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區(qū)
今日部分電影排片量
《復仇者聯(lián)盟》 909場
《三個火槍手》491場
《黃金大劫案》303場
《超級戰(zhàn)艦》229場
《影子愛人》 220場
《追兇》 180場
《賽德克·巴萊》 141場
名字難理解 票房多半受損失
其實,如《賽德克·巴萊》一樣名字奇怪的影片時有出現(xiàn),多年以前陳凱歌的《無極》在國內(nèi)公映時,片名也一度讓人摸不著頭腦。雖然,最終該片內(nèi)地票房1.8億元,但并有達到預期,片方曾宣稱該片投資超過3億元。
去年,《刀見笑》在國內(nèi)公映,片名也讓人摸不著頭腦,最終該片票房僅達到2300萬元。
不過,凡事都有例外。2010年,《阿凡達》在國內(nèi)公映時,可謂一票難求。但“阿凡達”這三個字本身是從英文直接音譯過來的,沒有看過影片的觀眾也很難理解。
●背景鏈接
首部“臺灣大片” 總投資1.6億元
《海角七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臺北飄雪》……最近幾年,不少臺灣電影在內(nèi)地公映,走的基本都是“小清新”路線,唯獨《賽德克·巴萊》擁有大片架勢。
該片由《海角七號》導演魏德圣執(zhí)導,歷時12年制作,兩萬多人參與拍攝,總投資約1.6億元人民幣。
說《賽德克·巴萊》是首部“臺灣大片”,并不僅僅因為它的投資,更因為它的內(nèi)容和整體氣質(zhì)。影片講述的是1930年,臺灣原住民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shù)缆时姺纯谷毡救肭终叩墓适隆?/P>
“如果你的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我野蠻的驕傲。”賽德克人用他們的生命和鮮血,踐行了他們的民族信仰,也讓觀眾血脈賁張。
從影片氣質(zhì)來看,《賽德克·巴萊》極像梅爾·吉布森執(zhí)導的《啟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