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的話給我猛擊了一掌”
周梅森在浦口監(jiān)獄座談的時候,正在香港的李路聽說了這件事。一向很敏銳的他當機立斷,從香港飛到南京,跟周梅森表示,希望可以擔任這部劇的導演。
李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一直很關注現實題材的影視作品,而周梅森的劇本在當時恰逢其時。
“13年沒有像樣的反腐劇,周梅森十年沒有出版反腐小說,他一定有很多積累和沉淀。我本人對反腐、對國家的政策也一直都關注和思考,對于現實主義的東西我有特殊的偏好。”
李路此前導演過《老大的幸?!贰渡介珮渲畱佟贰蹲?8路車回家》等著名影視作品,幾乎都是現實主義題材。此次,他第一次接拍反腐劇,認為既可以挑戰(zhàn)自己,又與自己一直以來對人性的發(fā)掘、對現實的關照一脈相承。
他說:“沒有什么劇能像這部劇發(fā)掘人性和直面現實到這個程度。”
與范子文接洽后,李路就扛起了導演和總制片人的大旗。周梅森寫到第三集,李路就決定買下他的劇本。但李路心里還是挺沒底,主要還是擔心審查。
周梅森對此也很擔憂。劇本寫到一半的時候,他還在考慮,反腐要寫到什么程度?
原中國作協黨組書記翟泰豐,看了他的劇本后給他打電話說,你應該寫分量很重的東西,再深一點,再高一點,把政治生態(tài)寫出來。“壞人只寫到公安廳長,十八大后倒掉這么多的貪官,反腐形勢這么嚴峻,你能這么輕描淡寫嗎?”
“他的話給我猛擊了一掌。”周梅森說。
范子文也和李京盛探討過這個問題,最終確定了一個原則,不能寫中央政治局委員以上級別的官員。
此前,反腐劇的“最大尺度”是一號反面人物不能寫到副省級??紤]到文藝作品必須植根于現實,他們最終選擇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副國級官員,作為幕后的終極“老虎”。也因此,這部《人民的名義》被稱為“史上最大尺度的反腐劇”。
范子文稱,之所以采取這種處理手法,是因為電視劇與小說不同,電視劇更要考慮可能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反腐題材的影視作品是一把雙刃劍,如果處理得好,就可以體現出中央堅定的反腐決心,展現出反腐成果;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存在政治風險,對執(zhí)政者的形象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
如何把握好這個度?關鍵就在于牢牢地把握李京盛所述的指導思想:反腐、倡廉、正能量。
劇本寫完20集,有關部門專門為此召開了研討會。在研討會上,周梅森提出疑問:李達康這樣的人物要怎么寫?其結局如果也淪為腐敗干部,是否合適?中國作協書記處原書記張勝友非常反對,他說:“能干的干部全腐敗掉了,太傷人了。要有正面的東西。”
范子文指出,寫作反腐劇,編劇“三觀一定要正”,不能否定改革開放近40年來的巨大成果。他說,近十幾年來中國的確存在腐敗現象,但不是主流,而是發(fā)展中的問題,要在反腐的同時倡廉,傳播正能量。
劇本初稿完成,李京盛提出要增加倡廉的內容。于是,《人民的名義》主創(chuàng)決定為易學習這個角色增加更多廉潔執(zhí)政的回憶片段。
周梅森也承認,有些情節(jié)在小說里可以寫,電視劇就不行,需要更加謹慎。比如小說里的設計是:外號“老石頭”的漢東省人民檢察院前常務副檢察長陳巖石,在向巡視組舉報時激動之下死于心梗。電視劇里則變成了為保護人質倒在現場。“這樣處理不會顯得那么灰暗。”
用時七個月后,周梅森的劇本最終創(chuàng)作完成。整個寫作期間,他和范子文每五集溝通一次,由范子文在電子版上直接提出修改意見,周梅森進行取舍。
據范子文介紹,他的大多數修改意見與檢察工作的具體業(yè)務有關,藝術方面偶爾也會提出建議。比如漢東省檢察院前任反貪局長陳海的人物命運。原本的設計是車禍去世,但經過研究后決定,讓他最后醒來。
“最后要讓大家看到信心,正義戰(zhàn)勝了邪惡,光明戰(zhàn)勝了黑暗,要讓大家看到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