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6集團軍某旅士兵進行400米障礙訓練。程燁 攝
比武之變立起訓練風向標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馬 振 王鈺凱 通訊員 陳 浩
選手之變
只有比武時把人員比全,平時才能把人員訓全
賽道上,中校蒲小剛猶如馬力十足的賽車一路狂飆,將對手甩在身后。
此刻,賽場仿佛陷入一種沸騰狀態(tài)。跑道兩側,官兵一字排開,揮動手臂、吶喊助威。
然而,這些聲音仿佛都被蒲小剛過濾掉了。他精神高度集中,全身肌肉緊繃,不停奔跑,眼里只有前方的賽道。
全力沖刺400米,對蒲小剛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他今年38歲,是這場接力賽中最“資深”的選手。
2個彎道后,沖刺接近尾聲。蒲小剛第一個沖進交接區(qū),順勢向前遞出手中的“接力棒”——一把自動步槍。
這是第76集團軍某旅群眾性崗位練兵比武競賽設置的一個特色項目:持槍接力。蒲小剛等10名機關干部組成一支代表隊參賽。
“以往的團體競賽,是各營遴選最優(yōu)秀的選手參加。”現(xiàn)場考官、作訓科參謀王修文說,這次比武他們要求旅機關也派出一支代表隊。
最終,二營代表隊奪得這場接力賽的第一名。二營的10名參賽隊員分別為教導員、連長、指導員、副連長、排長、一級上士、二級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
回顧這場10人持槍接力賽,最令隊員印象深刻的,并不是奪冠時刻的興高采烈,而是賽前準備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為了鼓舞士氣,教導員向光華組織了一次賽前動員。10名官兵齊聲呼喊:“二營加油!”向光華說:“當我們10個拳頭并在一起,全營官兵的斗志一下子被點燃了。”
團體競賽中,部門領導、營連主官、機關干部帶頭上,參賽人員梯次部署……這些都無形中傳遞著同一個理念:群眾性崗位練兵比武競賽,重在人人參與。
向光華連續(xù)參加了3屆群眾性崗位練兵比武競賽,今年明顯感到有所不同。這次比武,除重要目標值班執(zhí)勤人員外,幾乎全員參賽。“以前比武,大家關注的是訓練尖子創(chuàng)破紀錄;今年競賽,重在讓所有官兵走上賽場找差距。”他說。
從推薦訓練尖子參加比武,到覆蓋廣大官兵的普考,參考率成為重要的指標。按照競賽規(guī)定,建制單位的最終成績=該課目及格率×參考率×100。對此,王修文解釋道:“比武競賽既要發(fā)掘訓練尖子、檢驗能力水平,更要樹立練兵導向。只有比武時把人員比全,平時才能把人員訓全。”
課目之變
不僅要比熱門課目,更要將應訓課目全覆蓋
瞄準靶心那一刻,上尉左登勇沒了往常的自信。作為上屆比武競賽中某輕武器射擊課目冠軍,這次他卻明顯不在狀態(tài)。
左登勇是某連指導員,也是射擊高手。這次比武第一天,他先跟著連隊跑了3公里武裝越野,又完成了400米障礙等課目。接著,他參加了手工標圖、圖上量算、作戰(zhàn)計算等課目的連貫競賽。等他躺在床上,已是凌晨3點。
第二天,同樣的節(jié)奏持續(xù)到下午,左登勇迎來射擊項目的比武。結果,他發(fā)揮失常,僅打出“良好”成績。
在這次比武中,像左登勇這樣的參賽軍官要連貫完成多項作業(yè)內容。“這種高強度、快節(jié)奏,會讓參賽選手產生巨大的壓力。”作訓科參謀王慧瑩說,在戰(zhàn)場上,軍人會面臨更大的壓力,并且必須在這種高壓狀態(tài)下完成戰(zhàn)斗任務。
不久前,該旅派出一支10人代表隊參加上級組織的比武集訓。參賽隊員們在武裝奔襲、攀登滑降、牽引橫渡等重難點課目中取得團體第一的佳績,在一些“冷門”課目上卻發(fā)揮不佳。
究其原因,他們發(fā)現(xiàn),近年來旅隊連續(xù)執(zhí)行大項演訓任務,官兵將重心放在錘煉專業(yè)技能,特別是一些“熱門”課目上,反而忽略了一些基礎課目。
“崗位練兵不僅要比‘熱門’課目,更要將應訓課目全覆蓋。”作為這次競賽方案的制訂者,王慧瑩沒有套用之前的競賽細則,而是以《軍事體育訓練大綱》《陸軍軍事訓練大綱》為依據,圍繞基礎課目設置比武內容,確保應訓課目一個不落,既比個人成績,也考建制單位,全旅軍官大排名,全旅建制單位大排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