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萌動的時節(jié),杉柏綿延出一片青綠。
浙江杭州,安賢陵園,黑色大理石的墓刻前方,一架架戰(zhàn)機與航母的模型輝映著日光,排布成整齊的陣列。
這里,是“??招l(wèi)士”王偉的墓冢。
墓冢是空的。時至今日,王偉安眠在南海那片波濤深處,已過了22年。每年這個時候,大江南北的人們,總會隔著時光呼喚這位逝去的英雄:“81192,請返航。”
22年前,王偉駕駛戰(zhàn)機在南海上空跟蹤驅離美軍電子偵察機時英勇犧牲,那朵墜入茫茫汪洋的傘花,不知承載了多少痛與憾。戰(zhàn)友們整理王偉的遺物時,發(fā)現了他畫的一幅名為《夙愿》的畫作—頭戴飛行頭盔的飛行員駕著艦載機出發(fā),身后是寬闊的航母甲板以及蔚藍的天空與海洋。

2001年4月1日,“??招l(wèi)士”王偉駕駛戰(zhàn)機在執(zhí)行任務時壯烈犧牲。圖為王偉生前手繪的一幅名為《夙愿》的畫作。資料圖片
曾經,那是王偉憧憬的夢想。如今,那是中國海軍艦載機飛行員經歷的日常。
當我們回望人民軍隊的來路,望見一個個在歷史歲月中悄然遠去的身影,那些在血與火中淬煉的夢想,不知何時,已經化作烈烈燃燒的火炬,點亮我們的今天與未來。
浪 涌
飛向更遼闊的遠方,駛向更壯麗的深藍
如果用歷史的鏡頭向前追溯,故事或許該聚焦于3幅圖像。
1937年,陜北的山溝溝里。
《紅色中國報道》的作者哈里森·福爾曼用黑白的相紙,定格下這樣的歷史瞬間:窯洞粗糲的墻壁上,懸掛著航母、艦載機、潛艇等一系列世界先進裝備的圖樣與結構原理介紹,其中一張掛圖上,還有美國海軍“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
幾個面龐稚嫩的紅軍戰(zhàn)士穿著樸素的粗布軍裝,有的人正望向鏡頭,有的人正注視著圖樣。那一張張軍事教育掛圖,醞釀出革命先輩們關于未來海軍最初的暢想。
1980年,大洋彼岸。
劉華清將軍隨代表團出訪,隨行記者用鏡頭記錄下這樣一幕:年邁的將軍踮起腳尖,目光渴望地望向美軍航母。回國之后,劉華清在考察報告中再次提及,中國必須要有自己的航母。“如果中國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
2001年,在“??招l(wèi)士”王偉那幅名為《夙愿》的畫作中,在那些勾勒出大國重器磅礴力量的線條與色塊中,我們再次觸摸到了這個夢想——
什么時候,我們才能有自己的航空母艦?
這個問題,那個望著掛圖的年輕紅軍戰(zhàn)士或許曾遙遙憧憬,鬢發(fā)蒼蒼的劉華清將軍曾念念不忘,在海天之間奮飛的王偉也曾魂牽夢縈。
這個夢想,一代代中國軍人曾為之努力,就算生命即將燃盡,也要把最后一絲火光投入到這份事業(yè)當中。
2012年,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正式交付海軍。同年,國產殲-15艦載機成功起降航母。
滾滾浪涌,鐫刻著那一道穿越時光之河的航跡。
2016年,29歲的艦載機飛行員張超,犧牲在航母事業(yè)的征程上。這名曾被王偉感召、主動要求分配到王偉生前所在部隊的年輕飛行員,最后也走上了跟他崇敬的英雄相同的道路。
同樣是一個4月,張超在陸基模擬著艦訓練時,戰(zhàn)機突發(fā)機械故障。短短4.4秒,生死一瞬,張超首先選擇拼盡全力挽救飛機。正是這個選擇,讓他錯過跳傘自救的最佳時機。此時,張超距離真正登上航母駕駛艦載機,僅僅剩下7個架次。
時隔數年,一架架“飛鯊”在無垠海天之間畫出瀟灑的弧線。每當看著新一批年輕的艦載機飛行員從航母甲板沖上云霄、平安降落,成功加入中國海軍“尾鉤俱樂部”,作為艦載機飛行教官的艾群,時常會想起自己那位永遠年輕的戰(zhàn)友張超。
2019年12月,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正式交付海軍。2022年6月,我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下水,人民海軍正式邁入“三航母時代”。
一代代艦載機飛行員、一批批新時代海軍官兵,帶著那個陜北窯洞里初生的夢想,飛向更遼闊的遠方,駛向更壯麗的深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