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味道
■史石光 張池

【人物名片】閆健,四級軍士長,中國第10批赴南蘇丹維和工兵分隊炊事班班長。榮立三等功1次,榮獲聯(lián)合國和平榮譽勛章。
“飯來嘍!”一聲吆喝,讓所有人不約而同地把脖子扭向同一個方向。炊事班班長閆健正端著一盆冒著熱氣的絲瓜粉絲湯快步走來。
此刻,閆健的心情無比忐忑。他把絲瓜粉絲湯擺上餐桌,之后又像服務員似的站在一旁,等待戰(zhàn)友的評價。
“真香!”“稀罕東西啊!”轉眼之間,一大盆濃湯已見了底。戰(zhàn)友們的評價,讓閆健感覺美滋滋的。
絲瓜粉絲湯來之不易。到了雨季,主要補給線被暴雨沖毀,工兵分隊食品斷供。閆健來到庫房,清點著見底的蔬菜,眉頭越皺越緊。“如果在國內,哪能遇到這種事兒?”此刻,閆健很清楚,身為炊事班班長,他必須迎難而上。
想到營區(qū)里還長著不少野菜,閆健有了主意:“野菜也不錯,好歹可以支撐一陣子。”第二天雨一停,閆健就召集炊事班戰(zhàn)士繞著營區(qū)“尋菜”。他拎著筐走在最前面,四下張望著可以下鍋的東西。突然,閆健眼前一亮,不遠處圍墻上開著的黃色絲瓜花似乎在向他招手。走近一瞧,藤蔓上掛著不少翠嫩的絲瓜,閆健樂得合不攏嘴,“這肯定是上一批維和戰(zhàn)友種的,現(xiàn)在雨水充沛,結出不少絲瓜呢!大家揀嫩的摘,回去做個湯”。
不出所料,香噴噴的絲瓜粉絲湯一端上餐桌便“吸粉”無數(shù),既解了斷供之困,又飽了官兵口福。
要在條件艱苦的維和戰(zhàn)場上保障好戰(zhàn)友們的伙食,著實要花一番工夫。閆健的床頭柜上擺著厚厚的賬本、食譜和庫房登記冊,還有一個快被按壞了的計算器。“干我們這一行,像個大家長,任務就是把戰(zhàn)友們照顧好。”在戰(zhàn)友眼中,閆健確實像家長一樣,他粗獷的外表下有著一顆細膩的心。
有一回,不知哪位戰(zhàn)友隨口一說,“早餐要是能吃上油條就好了”,閆健便把這事兒放在心上,當即在每周菜譜中添上了油條。炸油條不僅耗工夫,更耗時間,炊事員需要比平時早起半小時。天微亮時,閆健第一個起床,挨個把炊事員叫了起來。架鍋、燒油、揉面……看著嫩黃的油條在熱油里翻滾,想象著戰(zhàn)友們開心的笑容,閆健心里特別舒坦。
遇到戰(zhàn)友生病,閆健總會準備一份“愛心套餐”——一碗雞蛋面、一瓶罐頭和一袋牛奶。那碗冒著熱氣的雞蛋面,經常讓生病的戰(zhàn)友吃得鼻頭發(fā)酸,“這碗面是家的味道,就像媽媽做的一樣”。
即便食物充足,閆健也閑不下來。由于聯(lián)合國供應的菜品相對單一,長期吃容易犯膩,閆健就琢磨著如何做出花樣來。光是洋蔥,炊事班就做出洋蔥炒雞蛋、炸洋蔥卷、洋蔥燉牛肉等五六種菜式。如果碰上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閆健提前半個月就開始制定菜譜、準備食材,在他看來,“過節(jié)一定要有儀式感”。
“來這里400多天了,感覺自己天天在闖關。”說這句話時,閆健的眼神中有辛酸,更有堅定。正因為他“天天闖關”的工作狀態(tài),戰(zhàn)友們才能“吃飽吃好不想家”,輕裝投入到任務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