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源于無聲的熏陶
長江流域,洪峰過境,警戒水位線一度被超過。
擺在學員們面前的,是一輛輛卡車以及一個個醒目的標語——“不怕困難連續(xù)作戰(zhàn)”“把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
一聲令下,拿起挎包水壺,先鋒隊隊員們火速集結,登上前往抗洪的卡車。大雨傾盆而下,作訓服被打濕,學員們感到了發(fā)自內心的責任感。
責任感來自對使命的理解——大學成立抗洪搶險先鋒隊,備戰(zhàn)學員整裝待發(fā),隨時準備拉動。聽聞這個消息,畢業(yè)學員沈曹昱寬停下正在撰寫的畢業(yè)論文,與專業(yè)學員一起寫下請戰(zhàn)書,希望能在先鋒隊拉動的時候,一同參與到這場保衛(wèi)武漢的抗洪行動里。
與現(xiàn)在的樣子相比,4年前的他們遠沒有如此堅強。
腿像灌了鉛一樣,腳底水泡磨得愈發(fā)生疼。在4年前的新學員紅安軍政綜合素質訓練過程中,學員黃杰盯著前方層層疊疊的崇山峻嶺,舉起了右手,腦海中浮現(xiàn)一個念頭:“放棄吧,實在堅持不下去了。”
坐上收容車,黃杰舒了一口氣。抵達中途現(xiàn)地教學點,一座簡陋的磚瓦房木門上方的橫匾上赫然寫著“吳煥先故居”,革命前輩的故事在黃杰心里形成巨大的沖擊——
“吳煥先擔任25軍軍長時,母親和妻子送來乞討得到的全部糧食,幫助部隊度過最艱難的時刻,為不拖累部隊,她們半夜悄然離開,餓死在回家的路上……”那一刻,黃杰怔在原地,臉龐掩不住的滾燙。
“原來,沒有誰生來就勇敢,只有旁人無法想象的堅持。”從收容車下來的黃杰,感覺走著比坐車要輕松多了。
堅定,是一個形容詞。但對于學員們來說,更像一個動詞,代表著夢想一點點靠近、精神一點點升華的過程。
學員蔡興宇成長的“轉折點”,來自一次“出遠門”。
新訓結束,授完學員銜,蔡興宇卻向隊領導遞交了退學申請:“緊張的學習狀態(tài)、嚴苛的訓練標準、碎片化的生活時間,這和我理想的大學生活完全不一樣。”
面對這份申請,教導員沒有擺出太多道理,而是趁每年組織學員前往安徽祭掃劉曉松烈士之墓的時機,安排了蔡興宇。對于這位在列車傾覆時奮不顧身搶救群眾生命的學長,蔡興宇一直心存敬意。
在烈士故鄉(xiāng),一張少年軍裝照引起了蔡興宇的注意:“曉松從小向往軍旅,這是我們借了軍裝,帶著9歲的曉松跑出大山拍的照片。”劉曉松的父親說。
看到“曉松傳人”,劉曉松的父親眼眶有些濕潤,沖蔡興宇豎起大拇指,拍著他的肩膀說:“你們都是好樣的,都是國家未來的棟梁!”
蔡興宇的困惑似乎在那一刻瞬間被解開。“終于明白,我入伍的意義何在。”回到隊里后,蔡興宇下定決心不再做“逃兵”。他勤勉好學,在大二時接任“曉松班”班長。
當蔡興宇切實感觸到劉曉松烈士的軍旅情懷時,他也聽到了自己內心“乘風破浪”的聲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