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隊曾有一名戰(zhàn)士第一次走到這個位置,望著這一座座永遠走不完的高山感慨地說,“絕望??!”“絕望坡”由此得名。此時此刻,筆者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絕望”二字的含義。
走過“絕望坡”,戰(zhàn)士們在懸崖邊停了下來,一齊默默向著懸崖的方向敬禮、默哀。上士范賢剛一邊從背囊里取出零食拋下懸崖,一邊念叨:“恩銀啊,班長今年就要退伍啦,以后春節(jié)怕是沒機會再來看你了……”這個駐守邊疆12年的硬漢,沒有了往日的堅強,話語里帶著哭腔,淚水浸濕了臉頰。

官兵利用攀登繩攀爬“絕望坡”。
事后得知,10年前,連隊官兵巡邏途中連降大雨,泥石流雪崩沖斷了巡邏路,只有一棵被刮倒的大樹可以讓人通過。尖兵班戰(zhàn)士王恩銀在幫助戰(zhàn)友建立安全通道時,被滾落的大石砸入懸崖下的冰河中,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戰(zhàn)友們在他犧牲的地方簡易地立了塊碑,每次巡邏路過都會過來陪他說說話,給他講講單位新近發(fā)生的事。
平復(fù)了心情,官兵們又踏上了巡邏路。隨著海拔的升高,空氣變得稀薄,積雪的山路越發(fā)崎嶇難行,行進中體能消耗越來越大,有些戰(zhàn)士的嘴唇已經(jīng)變得烏青。
風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官兵的視線越來越模糊。第一次參巡的上等兵吾金多布杰,東跌西撞間迷失了方向,突然,只聽“咔嚓”一聲,吾金多布杰腳下的冰層破裂,身子隨即陷進積雪中。

幫助跌入冰窟窿的戰(zhàn)友脫險。
“快,救人!”馬明連長大聲喊著,身旁的戰(zhàn)士胡康林眼疾手快,一把將吾金多布杰拉出。望著寒氣逼人的“冰窟窿”,吾金多布杰癱坐在雪地上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胡康林一邊安慰年輕的戰(zhàn)友,一邊將大家召集過來交待雪中行進的注意事項:“前方的雪山容易出現(xiàn)雪崩,大家一定要先注意觀察,安全后快速通過”“下一座大山有一段路面異常危險,大家用背包帶綁在身上協(xié)作通行”……
上士胡康林是四川巴中人,因執(zhí)行任務(wù)次數(shù)多、巡邏道路情況熟、處置情況經(jīng)驗足,被連隊官兵親切地稱為“巡邏王”“活地圖”,從軍10年來,他55次踏上巡邏路,12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官兵躬身行進在高海拔的山口。
走過積雪路面,只聽到“嘩嘩”的水流聲,山頂積雪融水匯集一處,向山下奔涌而來,湍急的河水再一次擋住了官兵前進的步伐。官兵們只好蹚水過河,大家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不僅要忍受刺骨的寒冷,還要防止被湍急的水流沖走。
翻過兩座雪山,再爬一段被他們稱為“千層梯”的陡坡,遠遠地看到兩塊天然大石頭,官兵們稱它們?yōu)?ldquo;大巖”“小巖”。每次大家到這個地方,都會有些激動,因為看到這兩塊石頭,就意味著距離此次巡邏任務(wù)的終點不遠了。

蹚過寒冷刺骨的冰河。
中士楊飛明介紹說,這兩塊石頭被稱作“戍邊墻”,上面寫著許多名字。每一次巡邏到這里,官兵們都會用紅色的油漆刷上自己的名字。風吹日曬,等到名字變得模糊時,就會迎來下一波戍邊人。說著楊飛明用油漆將石頭上“王恩銀”的名字一筆一劃小心地重新描紅,然后鄭重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爬上這座山,我們就到點位了,大家抓緊時間,洗臉收拾一下,即使在杳無人煙的地方巡邏,我們依然代表著中國軍人的形象。”連長馬明對戰(zhàn)士們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