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天巨響

張?zhí)N鈺
1958年,上甘嶺戰(zhàn)役中的軍參謀長張?zhí)N鈺將軍在回國前夕接到了中共中央的命令,帶領著從抗美援朝戰(zhàn)場上沖殺下來的一支志愿軍隊伍前往中國的西北部建立核武器試驗基地。
核武器毀滅性的破壞力決定了這種試驗只能在遠離人煙的地方進行,這即將炸響驚天一爆的地方便是新疆羅布泊。
古往今來,無數探險者深入其中,生還者卻寥寥無幾。這片荒漠也因此有了一個名字——“死亡之海”。羅布泊荒無人煙,連動物都不愿靠近。

羅布泊核試驗基地。
除了要應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科研人員還要克服缺乏實驗設備等種種困難。雖然全國相關的科研院所和工廠企業(yè)都積極且秘密地投入到這項工程當中,但對于剛剛起步的新中國來說,所有設備全部靠自己來研制生產,顯然不現實。而當時,中國正在研制核武器的消息傳到了海外,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了嚴密的封鎖和禁運。
原子彈試驗所需要的上千種儀器和設備,已經不可能通過正常渠道從國外購買。秘密的采購工作在國外展開了,外國友人利用自己的身份,為中國研究機構購買了光電倍增管等禁運禁售的測量儀器,并幫助帶入中國。
科研人員也絞盡腦汁想各種方法,搜尋著試驗所需的各種器材,并對搜集到的零部件進行研究。不久之后,科研人員開始自主生產其中的部分設備。
從外部通往核試驗基地的公路漸漸變得繁忙起來,從全國各個地區(qū)的科研機構工廠運送來的33000多噸器材設備,以及數千名研制人員,陸陸續(xù)續(xù)抵達了羅布泊的核試驗場區(qū)。

進出核試驗場區(qū)的公路。
進出核試驗場區(qū)的公路,僅有幾條,而運送貨物及人員的卡車卻源源不斷。不出幾天,路面便不堪重負,被壓得坑洼不平。試驗人員要把這條路戲稱為“搓板路”,就是沿著這一條條顛簸崎嶇的“搓板路”,中國的核試驗不斷向前推進。
1964年初,國務院國防工業(y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趙爾陸在二機部部長劉杰的陪同下,看到了原子彈的核心關鍵元素:鈾-235。它的提煉成功也標志著中國的原子彈研發(fā)終于進入了倒計時。
由于核爆炸會產生巨大的核輻射與核污染,試驗人員需要身穿防護服進入試驗場。夏季的羅布泊像是一個巨大的火爐,氣溫最高可達42℃以上,膠質防毒面具密不透風,整套防護裝備重達兩公斤。對于毫無防化經驗的測量人員來說,穿戴防護服半小時就面臨暈倒的危險,而取樣時間卻長達四小時。
上級指示所有測試人員每天都需要穿戴防化服四個小時用于適應性訓練,這也是對人的體力與耐力的極大考驗。即便如此,依然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羅布泊的夏季就在防化特訓中過去了。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升起的蘑菇云。
不久后,在青海省金銀灘221基地研制生產完成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各個部件也開始秘密踏上前往羅布泊的漫漫征程,并在到達后,陸續(xù)組裝完畢。
1964年10月16日凌晨,原子彈裝置被吊裝送上102米高的鐵塔,下午14時30分,總指揮張愛萍和劉西堯進入距爆炸中心50公里的白云崗觀察所。身處北京的周恩來總理和位于羅布泊基地的張愛萍總指揮,同時守在電話的兩頭等待著那個偉大的瞬間。
1964年10月16日15時,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升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綜合中國軍網微信、央視《國家記憶》、人民網、新華網)
(中國軍網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