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的時間里,中國共產黨的黨員數量從建黨之初的50多人,增長到8900多萬人,基層黨組織數量增加到了450多萬個。

是什么實現(xiàn)了薪火傳承?靠什么形成了燎原之勢?成功的因素可能很多,但與共產黨人模范帶頭、以身作則、行動感召是分不開的。
從戰(zhàn)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到鑄劍為犁的建設時期,一個黨員往往就是一面旗幟,一個干部往往就是一個標桿,影響和帶動著廣大人民為主義、為信仰而奮不顧身,無數新鮮血液也因此源源不斷注入。
木之長,在其本;流之遠,在其源。這個以上率下、以正率下的本源正是我們的傳家寶,這些極具生命力的基因血脈在時代變遷中必將縱橫疆域,經久不衰。
1

孫子兵法言:“知三軍之事同三軍執(zhí)政,知三軍之權同三軍執(zhí)政,上下同欲等方有勝機。”強調了將領帶頭、以身作則的巨大作用。
淵源流淌到今天,便有了黨員干部要“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身體力行”等要求和行動。
紅軍創(chuàng)建初期,隊伍成分復雜、觀念落后,思想不堅定者有之,給黨的生存發(fā)展造成了困難。

危難時刻,毛澤東同志確定“支部建在連上”的基本制度,黨員干部叫響看我的、跟我上,推動黨組織在末端生根發(fā)芽,逐漸發(fā)展壯大。
1927年10月2日,入黨宣誓完畢后,毛澤東同志激情高昂地說到:“共產黨員要不怕吃苦,不怕犧牲,艱苦的地方危險的時刻要搶著上,凡事要給普通士兵作出榜樣”。
模范帶頭已成為黨員干部的標簽,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光。

井岡山斗爭時期,紅軍生活物資和彈藥補給十分匱乏。為了克服困難,紅軍各級黨員干部和戰(zhàn)士們一樣著單衣、穿草鞋、吃紅米飯、喝南瓜湯。“朱德扁擔”“一根燈芯”的故事就是這一階段率先垂范的真實寫照。
長征時期,有這樣一位軍需處長,將生命鑄成了豐碑。他把防寒保暖的衣服都發(fā)給了別人,自己卻沒有留下一件御寒衣。也是在這個故事里,將軍把馬讓給了傷員,和戰(zhàn)士們一道踏著冰雪行軍。
軍旅作家李本深在《豐碑》中,簡短而深刻地描述了這個場景。這位老紅軍的原型是胡軍,紅軍某師軍需處長,因過雪山無衣御寒、又凍又餓,壯烈犧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