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怎樣讓身邊的歷史活起來?
樹高千尺根往下長。對一支部隊來說,最能教育人影響人的歷史就是自己的歷史。
長時間以來,鐵軍所屬很多連隊、團隊都養(yǎng)成了一個不成文的習慣,就是每次重大任務來臨,都要組織官兵到連史館、團史館走一趟。某團政治處主任馬義書跟我說,每次組織這樣的活動,大家都很安靜,他能理解,那些陳列出來的史料,盡管官兵已經(jīng)反復看過一遍遍,但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感受。他常聽到官兵在訓練最艱苦的時候這樣激勵自己:“老前輩在戰(zhàn)爭年代連命都不要,比起他們,我們這點苦算得了什么?”他問我,你覺得這樣的話是口號嗎?我不覺得,因為我跟他們的感覺一樣。
精神傳遞的過程,是一個不斷重復、不斷喚醒、不斷觸動的過程。這一過程,在新形勢下需要運用更加喜聞樂見、更加能夠形成情感沖擊力的方式方法。
去年10月,一場由該集團軍戰(zhàn)士業(yè)余演出隊精心創(chuàng)排的《永遠的鐵軍》軍史文藝演出在集團軍軍史館首演。觀看演出的官兵們心潮澎湃:“干不好工作,對不起先烈!”
在戰(zhàn)斗力標準大討論中,集團軍組織“學戰(zhàn)史、析戰(zhàn)例、尋答案、促轉變”活動,讓官兵從鐵軍的輝煌戰(zhàn)史中,不斷讀懂鐵軍含義、摸透鐵軍性格、解開鐵軍制勝之謎。
結合培養(yǎng)“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集團軍組織評選和宣揚一批“鐵軍傳人好樣子”的官兵典型。在“劉老莊連”“紅一連”“飛奪瀘定橋連”等英雄連隊,又有一批“新82勇士”“新時代6名黨員”等身邊典型誕生。
……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只有與歷史靈魂的真誠對白,才能真正將一種寶貴精神傳統(tǒng)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常點滴中呈現(xiàn)精神面孔。幾年前,著名作家陳忠實到鐵軍采風,最后在文章說:“今天的鐵軍是秉承著自創(chuàng)立以來的意志和作風的鐵軍,又是比任何時候裝備更精良、心理更強悍的鐵軍。”我想,就是官兵那些再平常不過的軍營生活點滴,讓他看到了今天官兵身上展現(xiàn)的歷史雄風,感觸到了鐵軍特有的精神氣質(zhì)。而這些化作點滴的精神氣質(zhì),正是鐵軍長期努力的結果。
來源:環(huán)球網(wǎng)
原標題:解放軍54軍被贊“鐵軍” 3000余次戰(zhàn)斗無敗績
原鏈接:http://mil.huanqiu.com/china/2016-03/86365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