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輪回中,英勇智慧的人們往往一面秉承初心、不忘來路,一面又超越歷史、捧起新的光芒。一種文化的精神傳統(tǒng),由此鑄就。
人民軍隊80多年艱苦卓絕的歷史征程,造就了眾多英雄團隊,鐵軍是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部隊。那一連串人們耳熟能詳、赫赫有名的歷史細節(jié),無不映照出鐵軍威名,讓人肅然起敬。鐵軍精神的背后是一次次艱難考驗、一次次生死硬仗、一次次鐵血榮光。
文化是可以解剖的。和平年代,鐵軍展示的精神面孔,讓我們理解了他們刻在骨子里的追求,更讓我們對于“昨日輝煌能否延續(xù),英雄勁旅能否繼續(xù)創(chuàng)造英雄業(yè)績?”這樣的問號,倍覺踏實!這種傳承,給當下的軍營文化建設以頗多啟示。——編 者
文化演進的節(jié)奏,常常把轟轟烈烈的動人畫面沖洗成一個個寂然的碎片,而文化的精神卻一直縈繞在這些碎片周圍,并在悄無聲息中影響著從一旁路過的人們。
從陸軍第54集團軍采訪歸來,我的心里一直被一種沉甸甸的東西占據(jù)著,那是崢嶸歲月的分量,也是一種精神傳統(tǒng)的沖擊力。它在反復提醒我,歷史榮光而今雖然只能通過史冊去追尋,但文化的精神并沒有因此而離開;它留下了,化作了這支部隊獨特的性格氣質和精神面孔,生動活躍在它的每一個細胞當中。
(一)
一支部隊的精神傳統(tǒng)意味著什么?
前些年,第54集團軍經(jīng)過反復思考總結,將“鐵軍精神”的表述以黨委文件的方式呈現(xiàn)在官兵視野:“鐵的信念、鐵的紀律、鐵的團結、鐵的意志、鐵的作風。”2015年,鐵軍黨委進一步將這一表述細化,把鐵軍的精神基因概括為:“鐵心跟黨走的忠誠基因、鐵拳打勝仗的戰(zhàn)斗基因、鐵血敢擔當?shù)臉s譽基因、鐵骨不變形的作風基因。”這些表述,得到官兵特別是長期在鐵軍工作的老戰(zhàn)士、老領導的廣泛認可。為什么認可?因為它真切地從鐵軍90多年的歷史中浮現(xiàn)出來。因為每一句話的背后,都有太多印刻在官兵記憶深處的故事——那是一部響當當?shù)蔫F軍歷史。
這是軍旗升起的地方。鐵軍所屬某團最早前身是1924年11月組建的建國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最早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1925年11月,以鐵甲車隊為基礎改編的國民革命軍第4軍獨立團,即“葉挺獨立團”,在北伐戰(zhàn)爭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并代表第4軍榮獲“鐵軍”盾牌。鐵軍威名,由此發(fā)端!
這是軍魂發(fā)源的地方。三灣改編后,毛澤東在工農(nóng)革命軍一師一團二連,也就是鐵軍所屬某團紅一連的前身,親自發(fā)展6名黨員,建立了全軍第一個連隊黨支部,開創(chuàng)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先河。
奇襲汀泗橋、大戰(zhàn)賀勝橋、直搗武昌城……翻閱鐵軍歷史,其中短短一句話更讓我印象深刻:“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鐵軍先后歷經(jīng)3000多次大小戰(zhàn)斗無一不勝。”
對一支部隊來說,還有什么比打勝仗更能說明問題呢?部隊打不了勝仗,談何對黨忠誠?談何作風紀律?談何血性擔當?這“3000多次戰(zhàn)斗無一不勝”,不正是對“鐵心、鐵拳、鐵血、鐵骨”這些字眼最鐵、最硬的注腳嗎?
鐵軍精神傳統(tǒng)意味著什么?不僅意味著一種集體記憶,更意味著一種集體文化人格。正是這樣的集體文化人格,把“當先鋒”“打勝仗”“搶第一”等深深地嵌入到部隊的精神追求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