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忞每次采訪完老兵,都會和他們一起拍一張照片
黃忞是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大四的學生,在學校知道他的人挺多,除了他在學業(yè)優(yōu)秀,這個90后大男孩還干了一件特別的事:從2014年2月,他扛起攝像機,深入到山西、河北、吉林、黑龍江等地,為70位抗戰(zhàn)老兵拍攝了長達200多個小時的口述歷史,黃忞給它名為《記憶》。
2014年,他的事跡曾經(jīng)先后被多家媒體報道。時隔一年多,這是記者第二次見到黃忞,他明顯成熟也平淡了許多。一個90后大學生和一段塵封幾十年的抗戰(zhàn)歷史,他經(jīng)歷過怎樣的故事?又有著怎樣的成長?
一個假期他用堅持打動了老兵
1994年出生黃忞出生太原,現(xiàn)就讀于長春師范大學傳媒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yè),大四。
一個“重走紅色革命之旅”的活動,讓他關(guān)注到抗戰(zhàn)老兵群體。回憶最初那段拍攝過程,黃忞坦言并不順利。從他大二第一個學期放假后,黃忞回到山西太原,開始搜集抗戰(zhàn)老兵的資料,并逐一聯(lián)系這些老兵。
萬事開頭難,因為這些老兵大都年事已高,健康狀況也不好,他們中的很多人都需要志愿者照顧。
黃忞最先聯(lián)系到的是這些志愿者,很多志愿者在了解到黃忞的來意后,都擔心他的拍攝會影響老兵的生活。一些老兵自己也不愿被過多地打擾和關(guān)注。
但黃忞沒有放棄,他一遍遍地和照顧抗戰(zhàn)老兵的志愿者們聯(lián)系,微博私信、QQ留言、發(fā)電子郵件,一遍遍表達著自己拍攝“口述歷史”與青年人、與老兵們的重要意義。或許是黃忞的堅持打動了志愿者和老兵們,“也或許是他們被我叨咕煩了,不管怎么說,后來大部分抗戰(zhàn)老兵都答應了我的拍攝要求。”
于是,那個暑假,黃忞和他的兩個同學開一臺車,帶2部攝像機、1部相機,在山西各地縣穿梭往返。“一個假期跑了3000公里,共拍攝山西省內(nèi)20余名抗戰(zhàn)老兵。”黃忞說。
刀疤、死亡 “我們聊男人的話題”
“你采訪到的抗戰(zhàn)老兵一般都多大年紀?”記者問。“最年輕的老兵都已經(jīng)89歲高齡了,年紀最大的差幾天就百歲了。按年齡,他們都是我太爺爺輩兒的。”黃忞說。
在拍攝太原市的孟一平老人時,黃忞的感觸最深。這位年近百歲的老兵曾親歷過人祖山戰(zhàn)役。如今,老人行動不便,腿腳肌肉已經(jīng)萎縮,聽力也因戰(zhàn)場炮火的襲擊早已接近失聰。“還能敬軍禮嗎?”黃忞沖著老人的耳邊喊道。
誰知老人一聲不響地走進臥室,過了許久,老人出來了,先前的毛衣毛褲換成了一身中山裝,里面還配上了白襯衫,腳上穿上了皮鞋,胸前還有一枚抗戰(zhàn)紀念章。在攝影機的鏡頭前,老人挺直了腰板,顫顫巍巍地抬起右手敬了個標準的軍禮。
“敬禮時,他的手抖得厲害,但是依然瞪大了眼睛,挺直了腰板,顫抖著說不出話來。”在一旁看著老人敬禮的黃忞沒能忍住自己的眼淚。
黃忞說,“他們雖然都上了年紀,但是他們身上都擁有相同的、只屬于軍人的那種氣概。他們身上有很多當年留下的刀疤和傷痕,他們和我聊當年殺鬼子的那些事,為了保衛(wèi)國家,每天都在直面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