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 老師觀念滯后
學生又被老師同化
在某師范大學教授孫紹振看來,“流行金句”中并不是孩子們的“自我”,這是有原由的。他舉例說,他的女兒曾寫一篇關于清潔工的文章,描寫的是清潔工穿著白大褂、戴著白手套、潔白的身影在忙碌……孫紹振說,活見鬼了,哪一個清潔工能穿著白大褂勞動呢?長得難看又非常盡責的人和他比起來,哪個更值得尊敬?女兒抗議了,說不行,老師講的,這樣沒高度。
一學生寫了篇文章《過了一把班長的癮》:輪到他那天,早早到教室,拿著教鞭很威風。老師說這不行,怎么能用“癮”呢?它是貶義,形容的都是壞的,當班長是為同學服務,這不對。老師把文章打回去讓他重寫。孫紹振說,現(xiàn)成的話不用動腦筋,所以流行。
“流行金句”經(jīng)歷了70后、80后,甚至00后,都沒有改變,孩子們不說真話,挑套話當經(jīng)典,這引起了老師們的深思。一位高中語文老師說,這有很大部分是老師的原因,老師觀念滯后,學生又被老師同化。
突圍 改變評價體系
需要勇氣和能耐
一位小學語文老師認為,非常有創(chuàng)意的文章,是不大可能出現(xiàn)在學生的作業(yè)中的。其實小學階段的問題在于,好學生就是按章辦事的,而那些有創(chuàng)意的,則經(jīng)常被老師很不自覺的規(guī)范化了。她坦承,她雖然一直警告自己不要這樣,但是有時候也不知不覺中把學生規(guī)范了。
她說,有奇思妙想的學生也有,但老師是否有能力給學生搭建這樣一個廣闊無邊的舞臺呢?這個舞臺是基礎,孩子也要有那種能力去自行發(fā)揮。她說,必須承認小學老師大多眼界不夠開闊,而學生在基礎階段也確實很難自由發(fā)揮,可以自由發(fā)揮的,也是少之又少。不過老師們也承認,現(xiàn)在的孩子比他們那一代,還是有進步的,知識面更廣、更豐富。
孫紹振教授說,習慣于講套話,是品德和語言問題,學生的思維已經(jīng)被抽象化、模式化了。要突圍是需要勇氣和能耐的,不是每個人都能當韓寒、郭敬明。
不過,也有老師說,這是整個社會的問題,評價體系不改變,老師和學生也只能“心中明了”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