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3年2月15日,龍海萬人千船堵西溪的戰(zhàn)斗打響。(資料圖片翻拍) “龍江精神”永傳揚 “這里是‘龍江精神’的發(fā)祥地,但之前只是一個普通的落后小山村。”洋西村黨支部書記鄭躍藝如是說。 “龍江風格”誕生18年后,鄭躍藝才出生。他從小就聽父輩講述當年的故事,還把這一精神財富用于工作實踐。近年來,洋西村在他和之前幾任村支書的帶領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嬗變。 鄭躍藝領著記者來到一處改造后的景觀前,這里原本是一座座廢棄的磚瓦窯,現(xiàn)在窯上爬滿了牽牛花。“在我上任之時,村里除了有磚瓦窯,還有塑料廠、壓板廠等‘三高’企業(yè),都是家庭式小作坊,污染嚴重。”鄭躍藝說,隨著村民們環(huán)保意識的提高,加上村干部積極入戶走訪,宣傳生態(tài)文化園項目,小作坊最終全部被征收,村民共同建設宜居家園。 “洋西人永不忘‘龍江風格’!”鄭躍藝說,以往代表村民說話時,他要先調查民意,但這句話他可以大膽地替大家喊出來。 “1963年春,龍海發(fā)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在洋西小學“龍江精神紀念館”,3名小解說員為來賓講起了54年前的故事。孩子們分工明確,手勢到位,童聲極富感染力。 據(jù)洋西小學校長陳小軍介紹,1993年,在“龍江精神”誕生30周年之際,洋西小學籌建了“龍江風格展覽室”;1997年,為了挖掘豐富的史料,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洋西小學建成了“龍江精神紀念館”。 每一位師生進校時,都要參觀“龍江精神紀念館”,由小解說員為他們再現(xiàn)歷史。 培養(yǎng)小解說員的主意是洋西小學前任校長、現(xiàn)海澄鎮(zhèn)中心小學副校長方藝莉想出來的。“2005年,當我第一次走進‘龍江精神紀念館’時,就被震撼到了。”為了讓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重新煥發(fā)活力,她主張培養(yǎng)小解說員。至今,小解說員們已為上百家參訪單位做講解,學生們都以能被選為小解說員為榮。 “歷史值得銘記,‘龍江風格’這首贊歌時刻激勵著洋西小學的師生,大家用自己的實踐將這種奉獻精神發(fā)揚光大,成為新時代的亮點。”方藝莉說。 |
臺海網4月4日訊 據(jù)新華社報道,一場喪禮,3天宴席吃掉16萬元;一些殯葬商家巧立名目,甚至還燒“紙二奶”“紙品牌護膚品”等;一些“白事先生”殯葬服務一條龍,“想怎么玩兒怎么玩,包滿意”…… 在一些地方,喪葬奢侈攀比的情況嚴重,一些殯葬從業(yè)者趁機誘導煽風,助推歪風借機斂財,導致很多家庭因喪致貧。這是記者近日在全國多地采訪了解到的。 辦個喪事花掉一家...

